70年前的德國雜誌,是怎麼看蔣介石撤守台灣的?

【70年前的德國雜誌,是怎麼看蔣介石撤守台灣的?】
最近一直在翻老報紙,無意間也會看台灣有關的新聞
我只能說哇靠,以前的德媒這麼誠實的嗎?
.
1949年8月,這時國民黨已經差不多撤守台灣
德國《明鏡週刊》在一篇〈帶金條的蝗蟲〉(Heuschrecken mit Goldbarren)寫道:
「毛澤東的武力攻勢,掐滅了蔣介石國民軍的最後一絲呼吸。在中國南部的攻擊,摧毀了蔣佔據一個或是多個沿海省份的最後希望。」
.
這時的蔣介石迫切需要一個反共基地,而福爾摩沙就是最後的希望。
接下來明鏡週刊一整個撿到槍:
「650萬福爾摩沙人斜眼看著前來準備的中國佔領勢力」
「根據《開羅宣言》,日本應該返還一切從中國侵佔的領土
「但當時沒人去問福爾摩沙人。他們比較想獨立」
.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接管治台工作
「就算沒有解體,福爾摩沙的經濟與繁榮也崩潰了」
「三天後,福爾摩沙人稱他們的解放者為『蝗蟲』」
.
到了1955年,明鏡週刊又登了篇〈幻覺之島〉(Insel der Illusionen)
描述政府那時的反共復國宣傳,這篇感覺更機掰、但也更能描述當時人們
尤其是外省人的集體幻覺:
「......當夕陽緩慢在福爾摩沙西邊下沉、並染紅天空的時候,國民黨的宣傳人員不會想到晨星,而是會說:『我們飛機的炸彈,正在大陸沿海熊熊燃燒!』而島上的人們都相信他們。(不知道真的假的)」
.
「因為整個島都是一個幽獄,上面困滿了中國災難的受害者----
沒有權勢的將軍、沒有故國的部長、沒有群眾的詩人。等待著屬於他們的救贖。
這裡充滿一種集體的精神錯亂,有點像1944到45年
幾百萬中歐人都堅信『最後勝利』那樣。」
.
「不帶偏見的旁觀者越是清楚的看見,蔣介石這些流離失所的士兵永遠不可能重新踏上大陸;這些士兵就越是緊抱希望、堅信他們會很快以勝利者之姿返回失去的家園。」
這一句最靠杯:「但因為這些期望在現實中就跟『審判日』一樣遙遠。所以這些移民在觀察家眼中不是一個理性而鬥志堅定的群體、比較像一個宗教派別。」
.
說到底,這些老雜誌看到最後,總是會有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好像自己突然從熟悉的環境中被抽離出來、變成第三者來觀看這一切這樣。
尤其明鏡週刊又是那種畫面感很強的雜誌,比如說在描寫二二八事件時
記者就藉由一段在艋舺發生的事,清楚提到當時台灣的「米荒」現象:
「在這裏,福爾摩沙人有時會用淡水河骯髒的河水、淹死自己剛出生的女兒;
因為稻米在最近發生的事件中,已不夠所有人食用」
.
不曉得大家能不能理解我說的呢?
好啦這只是我在找麥卡錫主義時順便看到的小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啦
希望大家喜歡~
.
#欸那麥卡錫的文章什麼時候出來呢
#哈哈哈哈哈哈
#書單有夠難找的

資料來源: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1949年8月號、1955年2月號

< 資料來源:海獅說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