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吵塞車?事實是軌道觀光發展太慢了!

【還在吵塞車?事實是軌道觀光發展太慢了!】

端午連假「報復性出遊」車流湧現,高公局事前預估國五大塞車果然發生,交通部長林佳龍受訪時表示:「不要在尖峰時間、在特定路段自己要去塞,做一個聰明的用路人,能夠趨吉避凶,選擇最好的時間跟道路,就能比較順利、快速到達目的地。」引發中國國民黨、時代力量輪番砲轟,然而,這些政黨除了痛批政府,也講不出他們解決壅塞的「完善配套」、「施政正軌」到底是什麼?

今天高雄雖然沒有連續大壅塞,但也湧入大量車潮,許多旅館客滿,觀光區停車位難求。面對這樣的盛況,其實我們不必在「塞車」與「冷清」間一定要二選一,真正要檢討的,是台灣長期錯誤的交通規劃思維。

我們需要的,並不是容納更多車的道路與停車場建設,也不只是夜間免費等想辦法把大家都送上路的政策,而是調整交通目標,以「人流」順暢為目標,取代「車流」順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發展與觀光緊密配合的軌道運輸。

在歐洲、日本,迎接外地旅客的主要車站,本身就可以透過多目的的複合開發,讓車站變成了一座微型城市,更是觀光的「目的地」、「住宿地」,而不只是匆匆路過而已。

如果大家有印象,好過日過去介紹過的例子,譬如大阪在2011年完成的Osaka Station City,結合車站大樓、空中廣場、辦公室、三座百貨、一座飯店,更串連四棟建築構成的 Grand Front Osaka,成為旅客到梅田一定會停留的娛樂城市。

而在2017年才全部完成的Tokyo Station City中,包含11座大小商業設施、2間飯店、美術館等設施,重新整修復舊的東京車站,地下街的拉麵一番街,站前的Kitte東京......這些都是觀光客會特別來參觀的景點。這類車站城,除了依據,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為導向,以公共運輸交通引領城市開發計畫,將人潮引入外。更透過良好的轉乘介面,步行設施,加上整合的行銷與識別設計,重構以行人為本,熱鬧的立體城市。

在2018年選舉時,好過日就提出建設左營、高雄、鳳山三大車站站區為「#車站城」的目標,分別建置商業、轉運、住宿、文化休憩等設施,左營車站城可以串連蓮池潭與舊城的風光,串連五輕未來引進的產業;高雄車站可以串連站東商業區、站前後的舊商圈;鳳山車站城可串連曹公圳與鳳山古城,讓旅客以車站本身為基地,不需要開車,就能進而探索城市。

當時,市長候選人陳其邁 Chen Chi-Mai 也曾提出「#左營大車站計畫」、「#高雄車站門戶計畫」,其實都呼應這樣的概念,只是最後可惜未能達成。

試想,當來高雄的旅客能盡量放棄開車,透過城市的軌道運輸網路,以車站為門戶,軌道路網為雙腳,這座城市能容納的遊客,就能遠比一群人開車而來多了許多,又不會造成污染與居民負擔。我們要做的是想辦法使轉乘的過程順暢、使途中的資訊明確、提供聯票等誘因,在良好的政策配套下,有計畫的帶領遊客玩遍高雄。

在中央,觀光局是劃歸在交通部底下,其實這也顯示交通與觀光的密不可分,從最單純的「交通方式(例如道路、鐵路)」、到「交通即是觀光(例如阿里山鐵路)」、甚至「交通是觀光對象(從遊艇、直升機賞景、到鐵道博物館等)」都屬於「#交通觀光學」的一環。

高雄除了軌道運輸,更有著全台少有的郵輪、遊艇、渡輪、內河航運「四合一水運」,有著打狗車站故事館和哈瑪星鐵道館、甚至未來的高雄機廠保存等文化景點,這些都是交通能衍生出來的觀光方式。

我們期望下任高雄市長,能揚棄「要讓開車順暢」的舊思維,努力發揮高雄潛力,成就多元的「交通觀光」,讓高雄成為全台領先的人本友善城市!

< 資料來源:高雄好過日 @takaogooday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