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薪水怎麼比?

 

聯合報做了一個專題,稱之為「高教薪酸」,比較台灣的大學教授薪水與國外的差距。就大學教授的薪水而言,台灣的行情確實遠低於歐美國家,甚至也差香港一大截。聯合報做這個專題很好,但不應直接比較薪水高低,因為這樣的比較沒太大意義。

聯合報用的例子是台大土木系教授汪立本。他在英國當博士後研究員,月薪台幣15萬。回台灣當助理教授,他的底薪不到8萬。我認為這樣的薪資比較是「譁眾取寵」,因為要考慮的其他因素太多了。

首先,英國的所得稅率遠高於台灣,物價更是台灣望塵莫及。英國的所得邊際稅率高於50%;倫敦的礦泉水一瓶可叫價台幣100元。在英國賺15萬或在台灣賺8萬,後者的生活水準應該高於前者。

其次,英國的薪水是統一薪資,沒有其他補貼。如果年薪10萬英鎊,那就是10萬英鎊,一毛錢都不會多。台灣則完全不一樣,除了底薪還有審稿費、口試費、年終獎金、研究獎金、國科會補助等。如果教授的名氣夠大,到上市公司兼個獨董,每年又有幾百萬的額外收入。

最後,薪水相對的績效要求也不一樣。歐美國家的教授,為了取得終身職,拚到妻離子散(或夫離女散)的一大堆。在台灣很少聽到大學教授因為研究不好被革職。特別在國立大學,萬年副教授司空見慣。有人從取得博士學位後,一篇論文都沒發表,但還是平安退休。

在台灣,教授薪資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市場機制。所有新進助理教授的起薪都一樣,不論個人條件、不管所屬領域,也不管任教學校。不管是台灣大學或澎湖科技大學,不管是歷史系或電機系,職等相同的教授底薪都一樣,就是教育部的公訂價格。

在美國,名校畢業生起薪高、熱門科系薪水高、受聘名校的薪水更高。一樣是剛取得博士的助理教授,三流大學歷史系的起薪約4萬美元,一流大學財管系的起薪超過20萬美元。接著每年的調薪幅度也不同。如果有人挖角,薪水更是三級跳。

大學教授的績效其實有點像職業球員,同儕間的表現相差懸殊。有人一場球賽得40分;有人只能在垃圾時間跑龍套。如果所有球員的薪水都一樣,那誰要認真打球。如果要檢討台灣的大學教授薪水,這才是真正的結構性問題。

至於聯合報所做的專題,我只能說:「癢的地方不抓,不癢的地方抓到破皮!」

< 資料來源:翁達瑞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翁達瑞

翁達瑞
曾任教多所美國大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