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誤導他?

從市場機制看教師西進

中國某大學五年多前,高調宣稱年薪兩百萬元挖角(聘請)台籍博士任教,當時應聘的一名陳姓學者,任職未滿三年提前被解聘,返台後指控當時租借徵才博覽會攤位給該大學的台大、師大違法,「誤導」教師西進掉入陷阱,日前經法院判決敗訴。

台北地院調查後判學者陳姓學者敗訴。(記者陳慰慈攝)

台北地院調查後判學者陳姓學者敗訴。(記者陳慰慈攝)

 

 

中國產業界向台灣高薪挖角是常事,跳槽後「用完即丟」、或重用而飛黃騰達的都有,這是市場需求與機制。但台灣媒體的誇大報導,確有「誤導」陳君之虞,以下列舉其中一二。

「教授收入比小學老師差,誰想在台灣教書?」《遠見》(二○一一年七月)。「財金、經濟領域學者,陸千萬年薪挖角」《TVBS新聞網》(二○一五年三月)。挖角籌碼從七十萬到兩百萬人民幣;文中並提到,台灣大學教授年薪是九十六萬台幣,大陸約三百萬台幣。

但事實並非如此,批踢踢有人引用Academic Salaries and Contracts: Global Trends and American Realities報告(http://www.nea.org/assets/docs/2013_Almanac_Altbach.pdf),各國教授薪資經過ppp index(購買力平價指數)調整,此為各國在同一生活水平(物價水準)下比較,更具參考性;經調整後,中國仍為末段班,在當時二十八個國家中倒數第三,台灣若入列,排名十一,屬中上。但台灣媒體繼續炒作,「大陸教授薪水高台灣二十二倍!」《ETtoday新聞雲》(二○一八年六月)。

此外,媒體把挖角說成「出走潮」、甚至「逃亡潮」:「台灣教授逃亡潮,以後誰來教大學生?」《天下》(二○一八年二月)。

「夾縫求生,一千個台師變陸師」《遠見》(二○一八年四月)。所謂千個台師變陸師,是指福建省教育廳公布在二○二○年前,將一舉引進千名台灣優秀教師,到福建省內大學任全職教師,以因應自貿試驗區和產業發展所需。這是呼應中國「三十一項惠台措施」的產物,有如ECFA早收清單所創造出來的虱目魚契作,是硬擠出來的需求,不是市場機制。《遠見》的結論是:「在可預見的未來,若台灣高教競爭力再無起色,台灣教授西進潮,還會持續擴大中。屆時,台灣的學生誰來教?」

博士人力的流動,不該侷限在大學任教,過去知名案例是簡立峰從台大教授、中研院轉任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近有蘋果網羅交大前副研發長黃乙白,赴美擔任顯示創新中心科學家(上述兩人均是台灣自己培養出來的博士);友人從海外學成後在產業界多年,目前在某國立大學任教,產學之間轉換,也是機會。台灣上市櫃公司非主管職平均年薪兩百萬以上的超過十家,陳君也可以接受另一市場機制的挑戰。

至於台灣高教是否如媒體在二○一八年所預估的(學生誰來教),在某些大學退場、少子化現象,現況是「不是重金禮聘,而是走投無路 台師出現新一波西進潮」。《天下Web only》(二○一九年九月),這才是市場的本質。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