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總統著作要多少篇?

 

最近好多李登輝的文章,想起我當研究生的時候,有一次和幾個老師吃飯,這幾位本省級的台大電機系教授研究都做得相當得好,突然有一位比較年輕的說:「依李登輝的著作,想要當個系主任恐怕都還很勉強」,那時候我當研究生聽到之後,牢牢記住這一句話,好像很多事情是可以用論文列表的長度來衡量,彷彿發表20篇期刊論文可以當系主任,40篇的話就可以當到院長,60篇可以當大學校長,如果要當部長恐怕要有80 篇,行政院長是100 篇,要當道至高無上的總統恐怕就要200篇。

在去德國之前,我非常信奉這樣子的道理,人跟人之間很容易就可以比出高下,尤其在學術這一行只要看著作目錄漂不漂亮, 一秒鐘之內就可以知道他應該是哪個層級的,當然簡單的來說就是「學而優則仕」的概念,這是「每個人都想要當皇帝」的縮小版。

當皇帝的想法在政治以及許多與政治接近的領域有許多縮小版,仔細觀察都很容易發現。從攻擊蔡英文的博士學位,一直到李眉蓁全抄襲的碩士論文,本質上也是這種數論文哲學所造成的現象,一整個社會在單一價值的訓練,很難有全人式複雜的價值討論。台灣很多教授可能每天都在用腦,但是完全沒有深思熟慮,甚至毫無疑問的接受並為此奉獻一生,連當到教授還是在一元化的價值觀下做事,終身無法脫離苦海。台灣的學術界需要多元化的價值,有更多人擺脱虛無指標的制式價值,更多人關心學生教育,更多人為社會服務,更多人來尋找台灣問題的答案。

我不知道那幾個老師有沒有改變他們的想法,但是我真的非常敬佩李登輝總統把他的人生最佳化到這樣的程度,對比只能交出一張長長漂亮著作成績單的教授,這張單子是對自己貢獻比較大,還是對社會貢獻比較大?自己心裏應該有很清楚的答案。我不是全面否定進入政府服務的學者,但希望這些學者能夠改變這個環境,自己也不要認為高人一等,是自己榮耀這個位子,還是位子就是自己光芒的全部。

“What we become depends on what we read after all of the professors have finished with us. The greatest university of all is a collection of books.”
― Thomas Carlyle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