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國國民平均壽命談起

每年政府公布的國民平均壽命相信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今年因為這數字非常接近自己的年齡而特別留下印象,同時也使我聯想到一些人、事。

國人平均壽命表

國人平均壽命表

 

 

一、我非常景仰的老師,前台大醫學院院長李鎮源教授: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一日李教授帶領一群台大醫學院師生,在學校發動廢除刑法一百條的靜坐示威。當時我還定居美國,聽到這件事,大家都深受感動。幾年後他到堪薩斯大學演講,當晚同鄉會安排大家聆聽他到土城看守所探問被捕的學生李應元,而意識到刑法一百條的不合理之後所做的種種勇敢作為。感動之餘,我忍不住問了一個一直困惑很久的問題:「學生時代我們都知道老師熱中研究、教學,但從來沒想到老師會對政治如此投入。不知老師可否與我們分享你的心路歷程?」想不到李教授的回答竟是如此誠懇坦率:「當我過七十五歲生日時,我發現自己已達到當時的國民平均壽命,而頓悟再下去的生命是多出來的,所以我告訴自己,從今以後,我要做我過去因為怕死,不敢做但應該做的事。」這句話深深撼動了人心,到今天我還記得許多聽眾熱淚盈眶的場景。

二、這幾十年來國民平均壽命所呈現的城鄉差距仍未見改善:今年最高的台北市與最低的台東縣仍然相差七.五歲之多。這使我想起台東大學師範學院曾世杰院長在去年十月與一位於台東服務多年的醫師在「醫病平台」分別發表了他們在台東所見證的醫療照護水準、醫療設備、醫師待遇與進修機會比西岸的顯著差別,當時衛福部長官也即時提出回應,希望這多年沉痾可以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努力下看到進步。

三、國民壽命的「量」固然重要,生命的「質」更值得注意:我們應該重視的是如何讓老人活得有尊嚴,而不只是壽命的延長。容我在此套用「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推手前立委楊玉欣所做的呼籲:共同為這亞洲第一部守護善終的法律建構更為深刻細緻的內涵,讓「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精神流淌於每個生命之中。善終不是夢,此刻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關注與行動!

想不到一則「國人更長壽了」的頭條新聞,竟促成了如許的聯想與呼籲。

(作者為醫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賴其萬

賴其萬
台灣大學醫學院畢業,曾任台大神經精神科主治醫師、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癲癇中心及神經生理診斷實驗室主任。 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