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中們」的枷鎖

前總統李登輝追思會場十四日遭鄭惠中潑漆,由於鄭惠中去年也曾掌摑時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引起社會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媒體問及鄭惠中潑漆原因,她僅淡淡回應「我討厭台獨教父」。以她過去發言、力挺韓國瑜與國民黨,甚至參加統促黨活動,不難想見其政治意識形態的光譜。

儘管台灣社會曾出現藉由潑漆、砍銅像作為表現意見的方式,而這類行動本身又有被解釋為符合憲法言論自由下「象徵性言論」空間,但毫無疑問,過激的抗議行為會引起大眾非議,也必須接受法律的制裁,以社會秩序維護法或刑法處罰。

深入觀察鄭惠中行為的動機,除個人政治傾向外,其所受黨國教育的思想枷鎖也是因素。對「鄭惠中們」而言,台灣民主化後造成他們的「損失」與怨懟,自然把氣出在「三合一敵人」中的台獨、黨外身上。

然而,曾經的假想敵經過民主演變,早已產生新定義。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台灣獨立於中國成為多數民意,黨外組織也早就成為執政黨。雖然假想戰爭已終結,但「鄭惠中們」自認捍衛中國民族主義與黨國體制的任務仍未結束,於是包括媒體、學術圈的「鄭惠中們」,小則在面對中國打壓時默不作聲,大則藉由報紙、電視台話語權,與前總統馬英九唱和「投降主義」,對國家存續做另類破壞。

觀察近來從防治疫情、口罩國家隊、美國衛生部長訪台特定輿論「議論」之猛烈,就連副總統賴清德、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和外交部長吳釗燮三人戴彩色口罩都批為「秀過頭」,整場台美公衛交流,被「鄭惠中們」簡化為「沒有疫苗,就是白來」的膚淺買賣。

「鄭惠中們」見不得台灣好、支持中國統一,在自由台灣都是可受公評的範圍,與正名制憲推動公民投票一樣。只是一方理性倡議,另一方不斷製造衝突。「鄭惠中們」唱衰台灣之餘,如果順勢傷害台灣,跨過法律紅線,無論是在追思會潑漆、還是通敵賣國,與中國裡應外合,就不是扯言論自由當擋箭牌如此簡單了!

(作者為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國際法組研究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