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自由的警鐘

 

日前高雄市長補選,國民黨候選人李眉蓁爆出論文抄襲案,喧騰一時,但隨著補選落幕、學位撤銷,此事遂看似煙消雲散,但該事件背後所隱藏的問題,並不會因此消失無蹤。我們要追問的是:究竟是何種結構性的問題,使得類似的情況一再發生?

身為地方政治人物的李眉蓁,只是藉由學歷的取得,增加政治資本,被揭發後隨即斷尾止血;但背景雄厚的學者,若以違反學術倫理的方式,獲取學歷與職位,一旦佔據權力位置,縱被檢舉,其結果恐怕就大不相同。

一九九○年代以降,隨著台灣的自由化、民主化,也出現學術標準化的變革。只是,一九七○年代威權統治者已近乎全面控制學術界,從而使得學術標準化,成為威權殘餘勢力繼續保有其權力的手段。於是,在缺乏學術轉型正義的情況下,學術界遂淪為權力遊戲的競技場。掌權者透過對國科會(今科技部)的掌控,以研究計畫的准駁,豢養學術界的樁腳;又假藉提升學術水準之名,自訂標準評比學術期刊的良窳,用以壟斷學術。

或謂:「真理越辯越明」,但是在已然民主化的今天,學術討論卻越來越不可能。揆諸當前的歷史學期刊,對於知識的互相商榷、辯難,甚至較戒嚴時期還要少見。但歷史學者真的不再願意進行學術討論了嗎?其實不然,而是異議之聲,多被掌權者暗中消音。

學術討論是具備一定學術水準的學者,因意見不同所進行的溝通、交流,可促使學術進步,卻未予以充分保障,已為學術發展的隱憂;至於違反學術倫理者,原本毫無學術水準可言,但提出質疑的吹哨者,卻反被掌權者視為叛逆,而屢遭打壓、排擠。這種情形,與戒嚴時期黨外人士因質疑國民黨統治正當性所遭受到的待遇,如出一轍。

缺乏監督,就會讓掌權者為所欲為。孰謂今日吾人擁有學術自由?

因此,謹誠摯呼籲:學術界需要進行分散權力、公共治理、權責相符的徹底改造,廢除期刊評比制度,鼓勵進行公開透明的說理,以及建立撤銷違反學術倫理者學位或論文的機制。否則,倘若繼續縱容掌權者生殺予奪、互相包庇,則台灣的學術自由,將有可能受箝制而全面淪喪!

(作者是北社社員,輔大歷史系教授、前台灣歷史學會理事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北社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君愷

陳君愷
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