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窮人說」 引爆階級貧富壓力鍋

台北市長柯文哲一句「我們不希望整棟社會住宅,住在裡面都是窮人」,再度引爆社宅高租金爭議。對此,柯文哲隔日雖改口「只是我用詞修飾不好」但也多少說出,自己對於貧窮、無殼蝸牛的內心看法。

平心而論,柯文哲援引社會住宅多採混居、共融的說法,概念並沒有錯,不過結果上顯然失敗,仍淪為以價區分和周遭價格妥協的商業宅,因此看不到公共性,更與社會宅初衷背道而馳,徒留一個四不像,甚至連半套都稱不上的無用政策。

明倫社會住宅規劃380戶,預計明年3月入住。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北市政府推出明倫社會住宅,其中3房格局44坪,租金要新台幣4萬餘元,引起各界討論。圖片來源:中央社

 

柯文哲這次發言,錯在未符合「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特別在涉及政策、公共事務發言,市長更不可不經思考,隨意發言讓任自身話語權,對特殊群體造成冒犯、甚至傷害,如同處在美國社會中,不該說黑人,要稱非裔美國人。

若在台灣以柯文哲熟悉的醫院環境為例,如為中低收入戶,持健保卡就醫時,不會稱低收入戶,而改以保障種類稱為福保,才不會讓特殊身份者,感到不自在,以及其他人注視的眼光。

身為市長,隨意概括方式指涉社宅租戶為窮人,造成的結果不只有標籤化,而是由政府機關帶頭形成一種負面社會身份,就是一種減損身份的污名。

觀察背負污名的結果,社會學理論,早已得出各種額外負擔,意即一但你被識別為窮人,將會面臨各種不利益。例如,在商業環境中的租屋困難與不平等,若再加上年齡、性別、工作等其他歧視結構因素,勢必面對更多生存困境,遭到排擠、歧視。直白說,你可能會租不到棲身之所,多數房東不願意租給高風險租戶。

因此,多數特殊境遇身份的人不願、也不敢暴露自身真實的秘密,舉凡,自身有貧窮、身心疾病等,大半會盡一切方法掩飾,以融入社會一般期待與價值觀。

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 吳思彥 攝

社會學家高夫曼將此解釋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雖然其他族群也會如此區分對外、對內的角色扮演,但如同貧窮、疾病等這類特殊身份若身份公開,則可能於原先社會互動中有明顯影響。

因害怕污名而藏有秘密的人,根據高夫曼的理論,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會處於三種位置。第一種「禁區」如被公開就意味驅逐或嚴重排擠 ; 第二種,禮貌的位置,相對舒適會被小心禮貌對待的環境,但被揭發仍是種痛苦。最後則是後台,不用遮掩社會強加於他的污名,更重要的是不用在假裝正常人。

柯文哲的窮人說,引起軒然大波的原因。坦白說,除了掀開壓抑已久的階級、貧富壓力鍋,更多的是講到大家心坎裡。社會上部分人嘴上不說,行動上卻排斥窮人與自己為伍,其實大家不是怕窮人,而是擔心自己成為別人與自己眼中的窮人,落入同樣境地。

< 資料來源:《芋傳媒》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