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與惡的距離:尖尾週記

書摘 【民報書摘】司法與惡的距離:尖尾週記

 

作者:陳師孟

出版社:允晨文化

作者係前監察委員陳師孟,將其在任職期間撰寫的百篇「尖尾週記」,精選其中觸及司法正義議題的部分,整理增補成本書,分為「司法VS人民」與「司法VS監察」兩部分。

第一部各篇文章的素材主要來自監委收受的人民陳情案件,從高官到小民、從總統到囚犯,血淚控訴司法的不公不義,讓作者心有戚戚,乃立案調查,經抽絲剝繭,真相始能大白,還世間一個公道。

第二部各篇的主旨在剖析所謂「司法獨立」的真義。因為司法界從上到下對作者列舉的許多不當判決鐵齒到底,甚至反指監委調查司法個案是干預「自由心證」、侵犯「審判核心」。這種謬論,成為司法排斥他律、獨裁濫權的藉口,必須破除。

作者相信,讀完本書之後,你只會有一個結論:台灣司法與惡的距離怎麽這麽近!

代序

為改革勇士的玉碎而泣

文/彭明敏

改革者的命運,素來不好。

每一社會都有不公不義腐敗貪污,庶民看到只有聳肩攤手表示無奈,獨有強烈正義感者或勇敢義俠者,看不過禁不住挺身要加以改革。但是既得利益者,立刻建立堅強堡壘,防禦自己,進而反擊;改革者往往心有餘力不足,結果大半都不理想。為此有的犧牲生命,有的犧牲自由,有的鎩羽而歸。看農工運動歷史,改革者看到農民及勞工被地主與資本家酷役剝削,要把農民及勞工組織起來,抵抗地主與資本家,擁護自己的權益,不但受到地主與資本家反對,連有些無知農民與勞工,也把他看做「麻煩製造者」而加以攻擊。

台灣戒嚴恐怖時代,所謂「政治犯」,被判死刑或長期服刑者,實為深識者,熱情青年他們為了要積極地或溫和地改革台灣而犧牲生命或自由,才有今日台灣,台灣人民應該永久追念感謝他們。

台灣民主化,高唱改革,但傳統的積弊太深,殘留不少。尤其「司法改革」、「轉型正義」,雷大雨小。有正派學者,深信「民主自由人權」,熱心改革,不論在朝或在野,勇敢堅持其信念和立場,這對其官途沒有幫助。他受聘為監察委員,以為可以推動改革的第一步,一開始就感受來自各方有形無形的掣肘,有權有責任者,汲汲於明哲保身,默默置身於度外,監委的改革行動,有時成為挫折和無奈的交集,長嘆「難航也」。

一小法官有重大嫌疑,為了爭寵,濫用所謂「自由心證」,枉法判總統無罪。

監委要調查此案,好似驟然衝撞兇蜂巨巢,千萬野蜂狂飛亂叫,在其頭目指示下,集中猛刺,要求公開辯論求真之呼聲,在媒體冷淡、群蜂狂吠掩耳之下,被消音了。改革勇者終嗚嘆「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誰而戰」,玉碎了。

有識者能不為改革者的玉碎而泣嗎?

有心者能不為台灣改革的遠望而悲嗎?

作者簡介

陳師孟,生肖屬鼠,生性愛豬,因為邱吉爾說:「狗仰視人、貓俯視人,只有豬平視眾生。」曾捐出1300餘件小豬收藏品,協助台糖公司橋頭糖廠文創園區成立「豬仔文物館」,以紀念幼年時隨父母在各地糖廠度過的恬淡歲月。

受過十年的經濟學正規教育,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OSU) 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即回台獲聘台灣大學教職三十五年。然年逾半百始覺悟到,在台灣真正能經世濟民的學問,不是經濟理論,而是政治理念。乃於2009年結合同道開辦「綠色逗陣工作室」,宣揚台灣建國理念;目前續擔任「綠色逗陣之友會」理事長,經營網站迄今。

在台灣民主轉型的過程中,曾多次參與街頭抗爭與社會運動,並短期擔任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從政期間受陳水扁先生重用,歷任台北市政務副市長、中央銀行副總裁與總統府秘書長,也啣命創設凱達格蘭學校。於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經蔡英文總統提名,擔任第五屆監察委員;兩年中完成百篇「尖尾週記」,於此選取其中有關司改議題之文章,編成本書。

《尖尾週記:司法與惡的距離》新書發表會

時間:12月12日(本週六)下午4點

綠色鬥陣於下午2點30分,舉辦矢板明夫 vs. 金恒煒 對談會,主題:「中國會不會打台灣?!」。

地點: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25號4樓(台灣國際會館  偉成大樓)

參加對談會及新書發表的朋友們,請於2點30分前到會場


陳師孟新書《尖尾週記:司法與惡的距離》12月12日發表會。圖/綠色鬥陣、民報資料照,民報合成

< 資料來源:《民報》【民報書摘】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師孟

陳師孟
經濟學家,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祖父為蔣介石文膽陳布雷,父母皆為蔣介石同鄉浙江人,1歲後(1949年)隨家人自美遷台。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秘書長、民進黨秘書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退休,2020大選後請辭監察委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