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張照片看台灣外交

前駐美代表胡志強在臉書上貼出一張駐美期間與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的合影,他的說明很簡單,只寫到「我剛剛找到一張我擔任駐美代表時介紹蕭萬長先生與美國總統柯林頓見面的照片,在此與大家分享」,中國國民黨認為這是給民進黨「重重的一擊」。

我們倒覺得正好從這一張照片,可以看得出台灣外交一路上走得多艱辛。

才剛卸任 #旺旺集團副董事長 的胡志強先生,是真正的外交人才,太懂得如何處理文字,他這一篇貼文短短幾個字,沒說的事情太多,只留下他想要呈現的重點「我曾經在擔任駐美代表時候握過當時美國總統柯林頓的手」。

駐美代表跟美國總統會面這麼重大的事情,外交部應該會有紀錄吧,其實不然。

這張老照片是底片相機的年代拍攝的,在照片上還有顯示時間「1996年8月29日」,我們先查了外交部網站上公布的新聞稿,在1996年8月間,沒有提到這個事件。

再查民國86年的外交年鑑(會記錄民國85年也就是1996年的所有重要外交資料),在其中第三章第一節第五項「我國與北美地區國家關係」以及第五節「邀訪外賓與出國訪問」的紀錄中,都找不到時任立法委員蕭萬長先生的出訪紀錄,也沒提到駐美代表曾經會晤美國總統。

這不代表並沒有這個事件,而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這是非常機密的訪問,因此並沒有被記錄在外交年鑑上。第二個可能是,這是一個相對沒那麼重要的訪問,因此沒有被記載在外交年鑑上。

那再來想想,這個會面的時間地點是什麼呢?

1996年8月29日,是柯林頓當時要被民主黨提名競選連任的時刻,照片中,柯林頓所出席的場合是1996年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時間是‪8月26日至8月29日),在那次大會上,柯林頓和高爾被民主黨提名競選連任。‬

#所以整件事情的全貌是:1996年8月29日,新任駐美代表胡志強,帶著出訪美國的時任立法委員蕭萬長,出席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遇到當時正要被提名的民主黨籍美國總統兼參選人柯林頓,禮貌性握手的一張照片。‬

所以這不是一個機密性質的訪問,之所以沒被紀錄,大概是因為外交年鑑只會紀錄部長級、縣市首長或是政黨領袖的出訪紀錄。

‪不過無論是哪個政府的時期,外館館長都會找機會跟當地元首接觸,胡志強先生這種作法非常盡責(尤其是他當時剛上任,需要有點表現)。‬

‪但為何需要到一個政黨代表大會上去製造會晤機會,其實也很簡單,因為自從1971年蔣介石政權被逐出聯合國(最常見的錯誤說法是台灣退出聯合國)以及1979年美國不再承認中華民國為代表中國的政府之後(最常見的錯誤說法是台美斷交),我們都極盡可能的要做到那些主權國家才能做到的事情:像是實質(de facto)大使跟美國總統大選的會面。‬

‪當然,我們不可能跟美國總統在白宮見面,所以就需要找到一個美國總統會出席的場合,那個場合也是我們只要找到方法就能進去的,而且也需要不具有太多政治意涵,以免影響到雙邊關係。‬

‪但是駐美代表直接到民主黨全國大會去跟美國總統握手照相是會被認為是突襲,帶個訪問美國的民意代表(立法委員)去現場可以用「觀察美國民主發展」的理由帶過,是最為安全的。更重要的,是禮貌性握到手後,不要大聲張揚,這種事情只需要外交部內部知道就好,不用登載在新聞稿或是外交年鑑之上,這是非常正確的判斷。‬

‪為什麼說台灣一路上走的艱辛,其實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1、美國對我們從1979年開始有很多限制‬

‪怎麼會面、什麼層級會面、什麼名稱、雙十活動能不能辦,這些都有很多限制。從胡志強到蕭美琴,無論是跟柯林頓在民主黨代表大會上握手照相,還是收到拜登就職典禮邀請出席活動,我們都在尋求突破。‬

‪2、代表中國還是台灣‬

‪其實1996年,我們還自認是中國,從外交年鑑中的用語更可以看出這個歷史痕跡。當提到對外關係時,用語是「中外關係」,在1996年跟美國簽訂的10項協定,中文都是「中美xxxx協定」。胡志強當時握手後送回外交部的報告,內容應該是「中美關係」的進展與突破(看他想要如何彰顯自己的績效),而不是「台美關係」,這跟現在的民意相差甚遠。‬

‪從胡志強先生這張老照片,讓我們瞭解了1996年左右的外交背景。直到2021年的現在,大多數國人自認為台灣人,國務院對台交往不再有自我限制,美國表示與台灣的關係「堅若磐石」,更顯示了這一路走過來有多不容易。‬

#TaiwanWarmPower ‬ 

< 資料來源:TaiwanWarmPower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