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憐站壁老阿嬤

 

台灣地狹人稠,無力承擔各國湧來各形各色移民避風港和庇護所角色。圖/台灣移民署官網網頁擷圖

台灣地狹人稠,無力承擔各國湧來各形各色移民避風港和庇護所角色。圖/台灣移民署官網網頁擷圖

 

日前我在民報網站發表〈能有此領悟否〉一文,以中東裔紐國機師在台撒潑取鬧為例,建議世界各國收容移民,也應具備適度「品檢」警惕,不宜對文化背景差距太遠移民大量開放,要考量到對方能否認同本國主流社會價值,能否順利融入本國主流社會生活,以免好心收容反而製造本國社會問題。

我在上文也指出審核移民申請,也須注意到對方是抱持何等心態而來,是歸化入籍後能成為國家發展新血輪,抑是對國民素質反有負面影響的另類啃老族。

上文所用「世界各國」一詞,真意當然是指本國台灣。世界各國移民政策如何與我何干?此文所反映者,是我一貫對外來移民議題所持審慎保留態度。

確實,台灣時下正是所謂進步價值當紅。諸如教科書要為居禮夫人正名,教改機構聘請青澀學生擔任課綱主委,皆是這一精神之顯現。所以國家接納移民,也要以人道、人權、多元、包容等進步價值作為指導綱領,無保留迎接各形各色移民來歸。若反此即是政治不正確,甚至有歧視之嫌。

然而收容外來移民也是國之大事,因應得當與否影響深遠。所以必須冷靜務實檢視,不能任由天真期盼想像取代理智評估。本文即續前文「能有此領悟否」之後,就這一議題再做一延伸探討。

地狹人稠環境負荷超重

國人檢視外來移民現象,須先建立兩項基本認識,方不致被報喜不報憂一面倒時論誤導,而輕易相信熱情接納移民,不僅只是人道人權表現,也大有益於吾國吾民。

第一項認識,是台灣現下人口密度,已是必須正視嚴峻現象。

以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計,台灣人口密度應是約每平方英里1,600人,而以此一人口密度,依據國家地理雜誌世界人口排行榜,台灣是介於第六位馬爾代夫(每平方英里2,461人)和第七位模里西斯(每平方英里1,550人)之間,情況尚不算嚴重。

但若將台灣土地約75%均屬山區,適合人類居住平地僅約25%這一因素計入,實際人口密度將是每平方英里約6,500人,而僅次於首位摩納哥(45,333人)和第二位新加坡(17,528人),而位居世界人口密度第三高國家。

若再將摩星兩國皆屬都市型國家,台灣尚有廣大農田這一因素計入,則人口密度或將至少直追新加坡。而這一世界第三甚至第二記錄,對台灣恐也不是喜訊。

台灣現下的人口密度,則恐已對人民生活品質,以及土地承受能力形成沉重壓力,若再不加節制放任外來人口移入,無疑是為後代子孫製造更不友善生活環境,不負責任行為。國人不能只顧說漂亮話,而不顧及後世子孫福祉權益。

第二項認識,是不能將人道主義和開放移民混為一談。

台灣政府以及民間社團,若是能以博愛精神,對較低度開發國家提供技術、醫療等各方面援助,自然是國人樂見美事。但若是一味軟心腸,不加考慮放任形形色色貧苦移民難民入境歸化,即是在為自己國家製造紛擾。

上述這一考量,正猶你以不忍之心,對低收入戶提供經濟支援,或是對街頭遊民,贈發寒衣熱便當,確是你的人性光輝,但你若將這些人接到家中同住,即是在為自己家庭製造紛亂。善心人士也須輔之以常識和理智。

然則談到國家對外來移民的「品檢」,以及隨之而來的「品管」,除去期求彼此交往背景差距不宜過大,又應以何條件審核篩選接納?理性理智的答案,應是以高水準或至少也是中等水準移民為優先,以求保障國民素質不致下滑。

上述這一觀點,聽來確很冷酷,而且大有歧視排斥低水準移民之嫌,然而也是不得不爾的考量。台灣畢竟只是地狹人稠中度開發國家,實在無力擔任各國湧來各形各色移民避風港和庇護所角色。

開放移民需留意國民素質

韓國瑜所說現在移民是進來一堆雞,雖是出語傖俗不足為訓,卻也並非全無道理。如果在人道、人權、包容考量之下,放來歸化移民男性,多是粗工漁工,女性也只能擔任餐館洗碗工或小吃店雜工,甚至成為養生館按摩女,對台灣國民素質恐難產生向上提升作用。

不僅如此,如果台灣放任大量並無專業技能,只能從事最底層工作移民入國歸化,勢必排擠到本國最須要有一份工作維生底層國民。當政者不能只顧照料外人,而全然置本國最需要照料人民生計於度外。

舉一樁可能是最極端案例。歷來在台北市萬華區以「站壁」接客維生的年邁流鶯老阿嬤,近年來生機已漸被外來中國越南壯年女性奪去而陷入困境。誰憐同是國人老阿嬤?此非所謂「乞丐趕廟公」而何?

本文以及之前〈能有此領悟否〉一文,所表達對外來移民現象看法,恐是很不符合進步價值,而是政治很不正確。然而國家移民政策也是國之大事,有不同意見不同聲音,或也能多少防制未必正確政策走得太遠?這也是我為文一點微望。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