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威權 起碼的轉型正義

蔡英文總統於二○一七年二月「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中樞紀念儀式」,強調要讓二二八事件中「只有受害者,沒有加害者」的狀況得到改變,也首度表明「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是時候了」。(資料照)

 

 

二二八事件今年是七十四週年,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與台灣國家聯盟原本要合辦紀念活動,但因台北市政府安排前總統馬英九致詞,引發本土社團反彈,認為馬至今仍緬懷獨裁者,是對死難者的褻瀆,聯盟也因此退出協辦。曾為國家元首的馬英九,因任內轉型正義進展有限,上台發言的正當性自然受到質疑。

蔡英文總統二○一六年五月上台,將推動轉型正義視為重要政策。她在隔年二月「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中樞紀念儀式」上,強調要讓二二八事件中「只有受害者,沒有加害者」的狀況得到改變,也首度表明「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是時候了」。這些具體方向,都與前任的馬英九有著明顯差異。蔡政府之後進一步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並成立促轉會專責,給予外界高度期待。

用一句蔡總統之前在中樞紀念儀式所言,這就是「政黨輪替的價值」。不過,從蔡英文第一任總統四年任期結束,到進入第二任總統任期,轉型正義工作仍無法說是大幅開展。其中,保守勢力的冥頑抗拒是主要因素。例如國民黨對許多已被認定的不當黨產採取法律手段,使得政府的追討,必須進入每個個案的訴訟過程而更曠日廢時。此外,行政機關的腳步不一,蔡政府的促轉也面臨內部阻力。

促轉會掛牌至今已快三年,法定任務中,外界最關注「威權象徵處理」,但這部分的進度則最為緩慢。根據促轉會去年十月統計數字,針對蔣介石銅像等「威權象徵」,扣除慈湖紀念公園的兩蔣塑像,全國公共空間威權象徵共一千五百四十二處,已完成處置與同意處置者僅占二十三%。其中,中央機關的威權象徵數量五百七十五處,已處置暨同意處置數占十一%;地方政府所轄威權象徵數量九百六十七處,已處置暨同意處置數占三十一%。

中央機關腳步落後,讓蔡總統信誓旦旦的轉型正義,顯得格外諷刺。促轉會也點名說,中央機關包括國防部、教育部、退輔會等三部會的處置進度緩慢。根據統計,國防部各營區及所屬機關擁有蔣介石銅像等威權象徵二百六十處,教育部所屬機關與學校有一百五十五處,退輔會所屬機關、榮民之家、榮民醫院等共六十六處,三部會占絕大多數,但執行率不是掛零,就屬個位數。抗拒祛除威權象徵的政治圖騰,政府自己未先促轉,還繼續緬懷「蔣公」,又如何能要求他黨或民間落實轉型正義。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第五條規定:「為確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否定威權統治之合法性及記取侵害人權事件之歷史教訓,出現於公共建築或場所之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之象徵,應予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之。」由此觀之,移除蔣介石銅像等威權象徵,無關其功過,而是在已然民主的開放社會,本不該存在對威權統治者的膜拜建置,像許多國家進入民主化階段時,第一步即先拆除過去強人統治的威權象徵;反觀台灣,至今還保有千餘座蔣介石銅像,豈不予人時空錯置之感。

甚者,這些進度停滯的中央部會,其中一位行政首長在立法院答詢時竟稱:「先總統蔣公對國軍而言,是國民革命軍之父,整個國家安危,從當初黃埔建軍成立至今,有一定歷史背景。」

從軍隊國家化的民主指標來看,這些話出自閣員之口,令人無法苟同。這顯示軍中文化與民主思維的落差,另把國軍與過去的大中國連結,等於也扯入了一中意識形態。轉型正義在軍隊等領域裹足難行,有退役將領說出「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的荒誕言論,這均意味著潛藏可能的民主危機。

過去政治銅像得以林立,所憑藉的不過是一紙行政命令,現已有促轉條例,拆除威權象徵則具法律位階的授權,包括中正紀念堂的轉型等,都是起碼應儘速執行的轉型正義工程。相關機關應以更積極的態度回應,主政者並展現加速落實的決心。去威權化,是為能更鞏固民主,腳步放緩,反而會使這些威權遺緒醱酵,事緩不見得則圓,留存威權與一中思維,無論在軍中或校園,不啻提供中國統戰的土壤。轉型正義不單是轉型正義,執政者必須責無旁貸並以更大力道推動。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