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選擇在大潭這地方落址呢?

吃早餐閒聊一下…

有全台在跑實驗室儀器業務的,肯定對觀音、大園工業區都很熟,都是存在已久非常老牌的工業區,政府在民國85年後開始評估「南電北送」的問題,並預期隨著後續交通建設完工後,雙北的一日生活圈將會擴大到桃園,用電需求會大幅增加,因此很早就規劃發電廠做後援,後來選擇在現在的大潭工業區落址。

那麼,為何選擇在大潭這地方落址呢?

因為這邊有很嚴重的鎘土問題,很多人可能忘記了,1983年12月23日,當時的聯合報首先注意到,報道了一篇《高銀化工廢水汙染稻田 ,桃園觀音鄉民罹染怪病》,觀音大潭從此成為台灣歷史上鎘米事件的發源地。

而後人們才開始注意廢水排放問題,環保意識抬頭,公權力介入,化工與電鍍業不想改變製程的,索性都往中國搬,這一切都是後話了。

因此,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選擇在那邊建發電廠,把棄置不能用的土地徵收再利用,這邏輯是合理的,共花了超過115億。但由於這塊土地有污染,所以基本上是交由台電做燃氣發電廠的廠址使用而已。

這樣講解,大家就能銜接到後來發生的事情,也就是由原本的2百多公頃規劃,不斷限縮折衷的部分,但大家不能忘記一個基本邏輯,當初徵收規劃花了115億,是要讓大潭發電廠,成為供應電力的一環,尤其前幾年被國民黨搞公投,廢掉了深澳電廠後,大潭電廠無可避免的擔子更重了,就跟家中有人生病,經濟重擔落到其他人身上一樣道理。

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我也非常希望那一大片藻死掉的礁,全部保留慢慢讓他生藻,當然這前提要搭配觀音與大園工業區全部遷走,把污染源拿掉,水質大大改善,藻礁長得漂亮, 但是這個不可能的,因為人需要收入維持平衡,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污染,人製造出的營養鹽,同時也是藻類的養份,雙方某種程度上相互依賴著,人類事實上更依賴藻來固碳,而礁需要藻來保護它避免快速風化。

很多事情是環環相扣的相倚相生,就像當你關掉核四,深澳這個「中繼投手」就上場,深澳關掉後,中火被地方政府逼著降載,大潭必須擔負更吃重的角色,由「救援投手」變成「主力投手」,而大潭萬一又限制上場時間後,勢必被導向之前公投過得開啟核四好養綠(or養藻?)

我寫這篇其實是想提醒大家一件事,當你任意藉由公投封了一個折衷方案後,台電他們也有更爛的備案準備端出。

基隆外木山協和電廠,目前為興建電廠附屬設施,也就是天然氣接收站,將填海造陸18.6公頃,看清楚是還沒填,跟大潭使用被污染已經填好的土地可不同。

我非常喜歡基隆外木山那個美麗的自然環境,也擔心未來此舉,將會把七萬多株珊瑚及海洋生態系統判死刑,有趣的是兩邊當地人有苦難言,基隆外木山當地人反對,但環團卻不去那邊跳裸舞,而大潭觀音人卻普遍接受大潭電廠,諷刺吧?

這世間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有空大家也思考,並去關心一下外木山狀況,因為那邊真的是還沒開發的地方,跟大潭狀況不同,但我個人認為最終會回到開啟核四,因為到時候沒啥好選,而被南電北送惹毛的中南部人在被空污刺激下,可沒這麼理性替北部人著想了。

#禮拜二加油

可能是山、天空和樹的圖像

 

< 資料來源:粘迪舜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