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隊的雜音

 

部份中央部會移除蔣銅像不力,轉型正義未能大幅推展,就是保守勢力頑抗所造成。 示意圖/擷自桃園慈湖紀念雕塑公園

部份中央部會移除蔣銅像不力,轉型正義未能大幅推展,就是保守勢力頑抗所造成。 示意圖/擷自桃園慈湖紀念雕塑公園

 

本年2月26日,《自由時報》發表一篇〈拆除威權起碼的轉型正義〉社論,指出轉型正義迄未能大幅推展,主要是受到保守勢力頑抗,並以部份中央部會移除蔣銅像不力,作為其消極抵制促轉實例。

社論觀點固然正確,然而所稱保守勢力,尤其是藏身政府機構此等勢力,又何以膽敢抵制合法政府推行合法政策?社論有一段記述,可以為解答這一疑問提供些許線索。

該段記述是中央部會有一行政首長,在立院答詢時聲稱「先總統蔣公對國軍而言,是國民革命軍之父,整個國家安危,從當初黃埔建軍至今,有一定歷史背景」。說來一本正經,又恍似在給立委上莒光日。

社論未指明此首長是誰,僅稱是一位閣員。但現政府是以清除威權遺跡餘毒自任,居然有閣員抱持這等正統威權思維,而又敢於公然發表,發表後也未聞受到糾正懲戒,當然也無怪所謂保守勢力敢於放膽抵制促轉運作。

社論所指閣員,無疑是一位退役將領。從此也可看出,正統僵化黨國思維在軍中仍是根深蒂固,未嘗被穿迷彩軍裝趴趴走所瓦解,所以常有吳斯懷型人物浮現也不足為異。所可哀者,是多數應屬本性不惡,也無重大人格缺陷軍事將領,從入伍伊始即受到長期洗腦教育,以致終身陷於近似中蠱狀態。上述該段談話即是一明證。

老蔣總統是否純係負面人物,銅像是否該一律移除乃至銷毀,都確很有討論空間。但指稱他是國民革命軍之父,再扯上當年黃埔建軍,則明顯是正統黨國教育產物。

革命軍之父困死台灣?

國民革命軍之父這一稱謂,從未見於中國本土時代,是來到台灣之後,老蔣總統多少已進入第二童年,蔣經國為哄他高興而奉上尊號,出處並不很光彩。今天軍方恐也只有遺老型黃復興色彩將官才視他如父。而經國先生恐未想到的是,他所發明這一尊號,也正如中正紀念堂巍巍巨像,反而是對其人的無情奚落。

以塑像而言,老蔣總統若真能反攻復國成功,光復故物日月重光,在南京或故鄉奉化為他鑄一銅像誌功,自是無可非議。但他是及身而敗困死台灣,在台北為他鑄像膜拜,豈不有若在聖海倫娜島放逐他為拿破崙立像,諷刺意味遠超過景仰?

而「國民革命軍之父」稱謂,細想之下,也正如紀念堂巨像,更似辛辣無情諷刺。

要知所謂國民革命軍亦即黨軍,其後身是國民黨政府嫡系部隊,是在1948年尾國共最後決戰,被老蔣總統外行指揮官斷送乾淨。所以國民革命軍之父這一稱,也是大有諷刺意味。稱他為國民革命軍終結者或更貼切。

前述閣員該段談話,是在反映他本人正統僵化威權思維,也是在冒用國軍之名唬弄國會。而這也正是惟知忠於一人一黨遺老型軍方人物,用以恫嚇要脅合法政府所用慣技。但該等人物有何資格代表全體國軍發言?

遺老型退役或現役將領,可能仍奉老蔣總統為君父,年輕世代將校則恐很少擁有這一恍似幫會或心態,或也自視為黃埔子弟。廣大士官士兵則更無論矣。所以,若真正「就國軍而言」,老蔣總統也僅只是過去時代歷史人物,談不上什麼之父。

所可惜者,是今天當政諸賢,似迄未能看破看穿這一事實,或雖已看破看穿也不敢拆穿,以致每聽到我國軍如何如何,即憚於採取果斷行動貫徹意志,不免予人以書生終是書生之歎。前述閣員敢於公然發表抵制政府決策言論,根源也即在此,也是冰山之一角。

中央級要員有類似表現,也不自這位閣員始。類似雜音,近年來早已一再出現,基本原因也皆是難以動搖國中之國心態作祟。

政務官發言應謹守分際

馮世寬擔任國防部長時,曾宣稱台灣不會加入美國所主導薩德防禦體系,因為「台灣不應深入別人的戰爭」。但有誰授權他做這一宣示?他的發言又是否符合現任政府立場?他又是否知道,台灣倘真決定不介入「別人的戰爭」,異日本身若受到攻擊進犯,是否也難以期盼「別人」來馳援?

日前甫下台的另一國防部長嚴德發,也曾在立院宣稱國軍不會為保衛台獨而戰。但台獨不台獨,攸關國家定位走向,是重大政治選擇,當然應由台灣人民以民主程序決定。而所謂國軍乃係隸屬台灣人民武裝部隊,不是自成一國式軍國集團,又何能遽然決定不保衛台獨?誰又能以整體國軍之名做這一宣示?今天由廣大本土子弟所組成的國軍,又會不會如嚴德發所宣示,不會為保衛台獨而戰,甚至寧可看到台灣被外力吞併也不保家衛國?

設若有交響樂隊,演奏時不斷傳出不協調雜音,讓熱心聽眾越聽越不是滋味,則不免影響樂隊聲譽形象。

政府執政團隊,若也不時傳出刺耳雜音,久之恐也不免讓支持者同情者心灰意冷熱情消散。但不知今之執政當局能多少有此警覺否。


作者指出,前國防部長嚴德發,曾在立院宣稱國軍不會為保衛台獨而戰。所謂國軍乃係隸屬台灣人民武裝部隊,不是自成一國式軍國集團,又何能遽然決定不保衛台獨?圖為2021.02.04 蔡英文總統視導陸軍裝甲第564旅,擷自總統府flickr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