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日同盟 歷史重演

 

這或許就是老天安排,經過數以億年之演變,地球上出現了涵蓋歐亞大陸的世界島,再經過數萬年之海洋沖洗,在地球的世界島上東西各形成了兩個對稱的海島,一個是位在歐亞大陸西邊的「大不列顛島」,另一海島即是位於東亞大陸東方的「日本列島」,隔著世界島遙遙相對,到十九世紀均無往來,但卻均接受萬年海風之淘洗,形成兩個極為相似的「海洋文化」,以開朗、個體、民主、自由為其特性,與對岸剛毅、集體性格截然不同。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始於英國(大不列顛島),大英帝國全盛時代,帝國領土達三千萬平方公里。東方海島的日本,即沉迷於閉關自守的德川幕府統治之下。一八五四年美國海軍橫跨太平洋要求簽訂「日美和親條約」,史稱「黑船來航」。一八五八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告終鎖國,躍登世界舞台。

長期在海洋文化薰陶下的日本,對憲政、民主無任何抗拒和違和感,快速西化,一八九四年日清戰大敗清軍,躍升東亞列強之一。英國方面,經過「日清戰」三國干涉歸還遼東半島後,俄國勢力在中國日益壯大,法國和俄羅斯帝國又組成「法俄同盟」,因此英國在一九○二年一月卅日決定與日本簽訂「日英同盟」,想利用日本箝制俄國和德國在遠東,尤其在大清的發展。日英同盟發揮了效果,「日俄戰爭」(一九○四年二月),日本海軍在英國協助下,殲滅了俄國波羅的海整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俄國、德國在遠東對英國的威脅,基本上已經消除,日本反而坐大,一九二三年八月英日不再續盟。

由上述歷史,我們應可了解,英日這二個位於世界島大陸東西兩端的國家,具有極為類似的地緣政治歷史(註:相對於大英的「日不落國」,日本亦在二次大戰中據有大部份東亞領土,包括緬甸、新幾內亞在內),文化背景部分,交往中亦友亦敵,除二次大戰之幾年戰爭外,以盟友之情交往者居多,以天生的孿生兄弟稱之亦不為過。

此次英國在二次大戰後,長達七十年的「融歐」迷航中清醒,二○一九年毅然決定「脫歐」,退出歐盟後的英國,恢復了過去獨立自主自由之身「重返亞洲」。與一向被稱為「亞洲英國」的日本結盟,似乎又成為英國對亞政策的重要一環。

去年十月,英日簽署了「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今年二月初,英國也申請加入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日本支持把對抗中國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擴大成包括英國在內的「五方(Quintet)」,看來一一九年前的英日同盟,時移勢易之後,再以新的「英日同盟」重新出現之日,指日可待。對台灣而言,應屬正面之發展,國人可拭目以待。

(作者是前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黃天麟

黃天麟
1929年出生於澎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 曾任第一銀行董事長、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國策顧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