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破兆 vs 舔共、新難向

台灣出口連續九個月正成長,三月份更創新高,突破新台幣一兆元。總統和行政院長在臉書分享喜訊,謝謝大家一起拚出好成績,這是可以理解、也不過分的宣達。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10日)晚宣布好消息,台灣3月出口又破紀錄,是史上首次台灣在一個月內出口超過一兆新台幣!(圖擷取自蘇貞昌臉書、路透;本報合成)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10日)晚宣布好消息,台灣3月出口又破紀錄,是史上首次台灣在一個月內出口超過一兆新台幣!(圖擷取自蘇貞昌臉書、路透;本報合成)

 

 

 

三月份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也創了新高,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更精確的說法是「比重」)來到四十四.三%,據此,反對黨和特定媒體見獵心喜射出了兩支箭,分別是舔共說、新南向破功。

第一支箭是口水,第二支是老調,藍委陳玉珍、陳以信去年談過,幾天前,陳以信又提了。

四月十一日,《日經亞洲》援引日本海事中心(JMC)的數據顯示,東協國家二○二○年運往美國的二十英尺貨櫃運輸量首次突破四百萬大關,較上年度增加十六.一%;佔美比重也增至二十一.九%,增加二.三個百分點。其中,近半貨櫃為越南的貨品。與此相反,自中國往美國的貨櫃運輸比重連續兩年走跌。越南網站(Vtv.vn)引述報導指出,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的態勢明顯,而越南就是「中國+1」趨勢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一家在中國的台商,產能調整為中國七十%、越南三十%,成品若一樣銷往美國,貨櫃運輸就會呈現上述報導的消長;若原料或零組件繼續由中國供應,則越南自中國的進口也會增加,這可以回應《聯合報》四月十五日「黑白集/『新難向』還在嗎?」所說的「諷刺的是,中國沒推新南向,但東協去年已躍升為它最大的貿易夥伴,超越歐盟和美國」。聯合報黑白集的酸語,若不是刻意誤導讀者,就是不了解供應鏈的錯綜複雜與實務運作。

台灣企業新南向,不外找尋更便宜的生產基地、分散生產基地或市場考量。反對黨檢驗政府新南向的邏輯,錯在於把國家的目標(有其經濟以外的策略性設計)聚焦於或等同企業南向的目的;且選用的KPI無法反映(甚至是誤導)企業南向的成效。

台灣近期對中國的出口增加,是否表示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更深?答案要看出口的內容而定,而且要拉長時間來觀察。如果沒有進口台灣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零組件,中國現在自身出口受到的衝擊恐將更大;難說誰依賴誰,何來之舔?

「不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或「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裡,然後小心看好它」,企業在不同時空自有其彈性或考量,但過度集中終究是風險。新南向,只是企業的另一個籃子,「中國+1」、「中國+N」,不意謂「不要中國」。政府推動新南向時,也有類似務實而不帶情緒的表達。

對於近年來台灣經貿的亮麗表現,以往自認為拚經濟是其強項的國民黨,應當更正面、客觀地應對。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