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御用學者在何處?

筆者〈「重建台灣藝術史」的認知障礙〉一文,承蒙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教授指正,虛心接受並「與有榮焉」之感受。其中能否明指「黨國御用學者」是誰?這一方面恕我膽小如鼠,還活在「白色恐怖」的心理陰影之中。然居於文化也需要「轉型正義」之理念,或許意有未盡以致被誤解、曲解之嫌,有必要進一步釐清說明。

一、關於所謂的「重建」,重點應在「建構」(Construction)。過去無史不是時空錯亂,而是台灣被殖民的困境;黨國時代更沒有台灣藝術史這一回事,而是以中華文化建構台灣藝術史作為「邊陲史」的地位。解嚴後台灣民主運動的思潮,以台灣為主體性的史觀、意識才逐漸濫觴。但即便是民主的今天,政治上的「轉型正義」依然砲聲隆隆,可略窺豹斑。更何況台灣人在文化藝術所受的壓抑,因無關一般常民生活的感受,台灣人的自覺顯得相對遲鈍。因此如何「建構」才是未來的理念。

二、對於日治時代台灣美術史的整理重建。這一方面,筆者並無太大的批評責難,請館長放心,下巴扶好一點。筆者只是認為,不要以為修「日治時代的台灣美術史」,就是等於重建台灣美術史的全部,更何況描述性的文獻距離建構還有一段距離。否則及違犯「見樹不見林」之研究謬誤?

三、更何況文化部所欲「重建台灣藝術史」,應當不只僅是日治時代的藝術史!顏娟英等具有台灣意識的一批學者,其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無庸置疑。尤其解嚴之後也確實開啟本土藝術研究的熱潮。九O年代前期,雄獅美術月刊所引起的「台灣美術論戰」,葉玉靜主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一書,即可窺見其百花齊放各執一詞之辯難,大有一倒難起之境況?

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由國美館邀請學者編寫「台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4冊,收錄台灣1895至2018年間成立的美術團體發展歷史。(資料照)

 

 

四、傳承中華文化的意識,目前依然籠罩在藝術創作的論述?這可從一些大大小小的展覽場面,一些學者藝術家宣稱以「傳承中華文化」為榮,可以識見其堂奧。為何蕞爾小島的台灣人會有復興中華文化的責任?這絕對不是館長所言:「若有障礙,也是因為我們心裡還停留在過去的仇恨中。」一句難以承受之輕可以簡單概括。

館長既為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專案辦公室主任,若無以察納異議;黨國殖民台灣七十餘年,比日治時期更長久,那麼如何去建構這一段台灣美術史?應當不僅是以「二元」加以責難而「解消」(Elimination)?沒有批判性的論述,就沒有重建的可能。這不是建構台灣文化所需深思的議題嗎?或許這是艱困的文化思想工程,然若館長肯於榮膺這一歷史的使命,才足以青史留名! 

(大學助理教授)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