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病理,政治病理

一百年前,日治時期的台灣知識份子、文化人,創立台灣文化協會,推動新文化運動。當時,正是大正民主時代,左右翼思想都相當活絡。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並非追求日本化,而是經由日本而歐洲化,思慕歐洲文明,追求政治民主、經濟公平、文化進步。日本本土也一樣有反思自己,循著明治維新的腳步想成為一流國家的人民。

台灣文化協會諸君子,也在時代潮流、左右的漩渦中。但反思台灣封建迷信的意志是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左右分裂,造成文協的解體,但新文化精神蘊含在台灣青年的心靈。一九○○世代在新文化運動的起跑點,其後世代受到洗禮,李登輝、彭明敏等一九二○世代台灣人的知識與教養,反映了他們世代的特色。

戰後,中華民國接收、進占台灣。二二八事件,李、彭那世代的前輩們,許多死於被屠殺,台灣的近現代文化中空,因此形成。儘管中國也有進步知識份子、文化人隨國府來台,但在黨國戒嚴體制下,不是被迫害,也是噤聲。戰後的戒嚴體制中國化是反進步性、愚昧化的宰制。台灣文化協會最反對的宮廟迷信,在黨文工、社工政策鼓吹下,成為台灣最活躍、蓬勃的次文化現象,取代真正的文化生活。

已故詩人、今年百歲冥誕的陳千武,一九六○年代一首詩〈平安〉,諷喻愚民政策:「我希望妳信神/雖然/我無信仰/但是/我喜歡妳信神/ ⋯妳就/不再跟我吵鬧了」。後來更有詩集《媽祖的纏足》,台灣人的抵抗和自我批評洋溢其中。看看熱潮剛過的瘋媽祖,台灣的擬似信仰,在不信神的流亡殖民黨國眼中是什麼?

抵抗黨國專制時期,黨外力量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尋求信仰庇護,尋求在野藝術文化力量,尋求公民社會力量——這也是社會學家認為東歐得以脫共自由化、重建國家的關鍵因素。執政後政治人物為選票,大多隨俗勤走宮廟,反映了台灣人不管是民進黨和中國國民黨的某種前近代同質性。

中國共產黨的黨國是無神論國家,迫害宗教,但對台灣宮廟的統戰不遺餘力。這樣的邪惡力量正想取中國國民黨的流亡殖民而代之,他們看準台灣文化的封建落後那一面,加以利用。台灣的國家重建要從社會改造做起,社會改造要從文化維新做起。台灣人不能在前近代和後現代交織的迷惘、眩惑中浮沉,要形塑近代國民意識,提升文化生活志向。

(作者是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