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紙箱・疫苗

從商業本質看疫苗之亂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汽車晶片、紙箱、疫苗,在新冠疫情下,因供需失衡的牽動而成為焦點。

汽車晶片缺貨風波去年底起發酵至今,車廠因為晶片短缺出現減產、停產。遍及整個產業的缺貨潮有兩大要因:過去成功的「零庫存」成為現在的缺陷;其次,需求短估,又遇到居家辦公帶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急速發展,對晶片需求產生排擠效應,汽車業者想要追單,來不及了。

今年以來,台灣內外銷暢旺,包裝用的紙箱也鬧缺貨潮。《日本經濟新聞》以台灣企業「八重苦」報導,將「集裝箱和包裝材短缺」列為目前的第七苦(首二是缺水、缺電)。日前驚動工業局、勞動部,邀集業者勞資雙方,協調放寬加班、輪班的彈性,來提高產出。

訂單爆棚,據知,某廠的優先順序是合約戶、老客戶(其中一百%往來的,又優於部分供應的;且數量控管不能超過去年同期的五至十%);再來是價位相對高的,總要賺點機會財;至於新客戶就拒絕了。

疫苗本質上也是供需,但有其更複雜的一面。在國家層次,是戰略資源,所以中共百般阻撓台灣,詳不贅述。藥廠交易(簽約)對象限政府,是基於商業考量,減少管理及可能爭議的處理成本,其分配原則也不難理解,價格高、需求量大的必然優先,若有人道考量,也是疫情嚴重的先。台灣絕對不是藥廠心中的好客戶,買得不多,價格也不高;在供不應求下,台灣現在想提前交貨、追加數量,談何容易。

以色列買疫苗,就充分發揮猶太人的生意頭腦。以兩倍單價向輝瑞預購,還擔心有「價」沒「量」,賣方不點頭,所以外加只要給足疫苗,就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種,並分享接種者醫療資訊給輝瑞做分析。以色列衛生部長艾德斯坦告訴《金融時報》:「如果沒提這個條件,那些藥廠連看都不會看一眼,只會想先找市場更大的地方,賣出疫苗。」

這已是去年六月的事,時空如在台灣,我們會看到這類場景、熟悉這樣聲音:疫情可控,還花兩倍價?圖利廠商?研發中就先預付款,萬一開發失敗,誰來負責?「台灣變成超大型的臨床試驗」,保護自己的人民?還是照顧國外的生技產業?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疫苗之亂,是一場表演和政治算計。以色列能,台灣能嗎?台灣疫苗採購策略的謹小慎微,是政治(政黨)文化的產物,朝野就一起承擔共業吧!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