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真的樂觀嗎?

 

期待自5月31日開始的第四波高峰能順利往下,不要再有第五波的出現。短期內要達到此結果,中央、地方的分工,衞生、醫療的合作以及全民自我禁足,減少人與人不必要的接觸遠比疫苗更加重要。示意圖/陳惠卿

期待自5月31日開始的第四波高峰能順利往下,不要再有第五波的出現。短期內要達到此結果,中央、地方的分工,衞生、醫療的合作以及全民自我禁足,減少人與人不必要的接觸遠比疫苗更加重要。示意圖/陳惠卿

 

 

每天看疫情的變化,也都被問到相同的問題,「疫情真的樂觀嗎?」、「疫情會越來越嚴重嗎?」、「防疫警戒有可能升到4级嗎?」、「什麼時候才可以降到二級甚至一级?」

流行病學家每天都要看數字說話,最痛苦的是疫情指揮中心每天公布的數字跳來跳去,難以解讀。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從感染、發病、採檢、檢驗到公告確認,每步驟都有時間間隔。爆發流行時,由於個案越來越多,每個步驟都可能塞車,愈塞愈多,時間間隔就拖愈長,數字更加扭曲,每天公告的確診個案有新有舊,亂成一團。

指揮中心知道這種情況,雖然有心改善,但篩檢、檢驗人力有限,增加量能無法一蹴可幾,因此每天數字變來變去,連內部也難了解真正意涵。人力增加後,逐步把以前堆積的個案出清,但似乎沒有一個系統性的處理,以致每天檢查出來的校正回歸個案,甚至可以推到一個禮拜前。

這一、二天堆積的樣本幾乎全部出清,每天校正回歸的個案大為減少,而且只需校正到前兩、三天。指揮官說數字已經穩定,亦即比較能夠看出真正的變化了,未來不再提校正數字。

以「發病日流行曲線」解讀疫情變化

我都是看流行曲線來做分析,在混亂數據中我選擇「發病日流行曲線」來解讀疫情的變化。發病日離感染日只有平均五天左右的潛伏期,比用檢驗確診日較能了解感染的變化。

我一開始看到發病日曲線有下降的趨勢,合理的認為三級警戒已經發生效果。有些朋友認為我太樂觀了,有些人認為我是在替指揮中心護航。其實我只是看數字說話,但事實證明數字的降低並不讓人滿意。

理論上三級警戒一定可以發揮效果,如果能像去年疫情剛發生時,大家對檢疫(集中或居家)的緊張跟落實,此波疫情應該很快會得到控制。可惜除了剛開始,原本等比級數增加的個案數目有被抑制,其後每天的新增個案還是居高不下。

雙北還有很多未被發現個案

從發病月流行曲線來看,5月17號是最高峰,之後還是有一波一波的流行。顯然在台北市及新北市還有很多未被發現的個案,可能是症狀輕微或是無症狀感染者,還在社區散播甚至擴展到其他的縣市。

地方政府對這一些疑似感染者的檢疫,可能因防疫人力或訓練不足而束手無策,或因注意力集中在重症者的醫療資源調配,或只想依賴疫苗的施打來解決問題,忘了預防散播和確實做好三級防疫,這才是最基本的公共衛生原則。

我實在不敢再太樂觀,疫情的確還很嚴重,從發病日流行曲來看,的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再繼續擴散全國各縣市,想要6月14日解除三級警戒恐有困難。還好5月17日以後,一波比一波高峰持續下降。

期待自5月31日開始的第四波高峰能順利往下,不要再有第五波的出現。短期內要達到此結果,中央、地方的分工,衞生、醫療的合作以及全民自我禁足,減少人與人不必要的接觸遠比疫苗更加重要。

雖然長遠來看,未來一定要靠疫苗的群體免疫,民眾才能擁有正常生活,感謝日本和美國及時的疫苖贈送,但目前別無他念,只有靠公共衛生作為的群體免疫,才能讓台灣防疫警戒降級。


2021.6.6中央疫情中心公布之疫情統計表。圖/擷自衛福部臉書

< 資料來源:《民報》【專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涂醒哲

涂醒哲
曾任衞生署長、立法委員、嘉義市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