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受害者心態vs.日本正向思考

 

捐日本一次,感恩到現在;捐中國好多次,飛彈還在。何以如此差異?我以為關鍵在於「受害者心態」(victimhood)的強弱。

深陷受害者心態的人,總認為世界對不起自己,因此別人對自己好,是理所當然的賠償;別人讓自己不開心,就要對方十倍奉還。而無此心態的人,就會知道:別人沒有對自己好的義務,因此受過他人滴水之恩,遂湧泉相報。

當初,美國海軍准將培里(Matthew C. Perry)率領艦隊逼迫江戶幕府開國(黑船來航),因而引發日本幕末的一連串流血戰亂。更何況之後美軍對日本丟了原子彈,日本有許多仇視培里此人的理由。然而正相反,黑船的登陸地橫須賀市,如今竟立著培里紀念碑:感謝他促使日本終能維新成現代式國家。日本不以受害者姿態要美國或誰道歉,故得以穩固外交。對當代日本政治略懂一二的人即知:宣揚受害者心態的左派,在日本從不得勢。

中國完全相反,鴉片戰爭以降的西力東漸,全然被視為中國的受害(高喊反帝國主義的左翼共產黨上台後尤甚)。其實,首任中國外交大使是美國人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美國主張「門戶開放」讓中國免於被列強瓜分、美國退還庚子賠款協助成立吾校清華、美軍擊潰侵華日軍、許多美國民間人士對中國基層興辦慈善…,換成日本的心境,早已蓋了不知幾座蒲安臣、史迪威、賽珍珠的紀念碑!然沉溺於受害者心態的中國,永遠只是滿口萬惡美帝。台灣、香港的反抗運動,中國亦視之為美帝煽惑,而不檢討自己有多少不為台人港民所喜的點—畢竟受害者怎可被檢討呢?

筆者擔憂的是,受害者心態在台灣亦相當顯學:我們總是悲嘆台灣四百年來盡為各國爭相殖民之地。或也因此,左傾思想在台灣的知識界、媒體界得以借力使力,宣傳更多受害者心態:勞工受害於資方、女人受害於男人、小孩受害於長者…,如果未來真想深化台日友好,何不學學日本的正向心態?斯島自古部落林立、從未大一統,會開始形成台灣共同體意識,正是因為各國船艦乘風破浪而來,台灣多元的族群與文化也如是層層累積。我們是受害者的同時,不能也是受益者嗎?

(作者為清華大學歷史碩士、現任中學社會科兼課教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