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科學的精神

今天看到這篇下面這篇文章,心有戚戚焉

博士的訓練告訴我,甚麼是科學的精神

但只要跟人有關,把理論的構念變成可操作的變項,落實通常伴隨妥協。

比如我們如果要精準的知悉一個人真實的情緒,可能要從其成長背景、當下的想法狀態、甚至生理資料等等資訊才能較為精準的判斷,但落實在研究中,我們就是讓他填一份自陳的情緒量表,來呈現情緒這個概念。

確實,用免疫橋接沒辦法如同傳統三期,直接算保護力,因為此刻沒有其他蛋白質疫苗開打,研究當時只有AZ可以比較。這也讓人覺得不同疫苗是否能透過中和抗體效價直接推演保護力。

再者畢竟是用免疫橋接取替代三期實驗,大家會想知道這些與會專家贊成通過的考量是甚麼。

但看到台灣優秀的一群生技人員從取得美國NIH授權,打拼出一支國產疫苗,國家最頂尖的專家研判這疫苗在安全性無虞的狀態下,有很高的機會具有不錯的保護力,許多人基於程序科學、基於台灣怎麼可能作得到,或詆毀高端、或酸甚麼不打高端打AZ莫德納算甚麼台派

連公信力很高的小李P李秉穎,也因力挺高端成了標靶

我心裡覺得很難過

這篇文章講出我的心聲....

#財柱

====

下文作者為 美國TOP3醫學公衛名校博士,經徵詢後願分享這篇文章,但希望保持低調

====

我一直對「抗體校價並不等於實際施打的保護力」這句話感到有種隱隱的不爽,但一直說不上來為什麼,這幾天很努力想找一個容易理解又平易近人的例子,卻一直找不到。

我唯一能想到的(不是很切題的)例子,是一些關於癌症的 marker,常常作為癌症病人完成療程以後,後續追蹤的工具。

用這些 marker,是因為你總不能要病人每一兩個月就來照一次 MRI、CT scan、甚至更具侵入性的檢查;這些抽血就能檢查的 marker,是一種便宜、可多次重覆、對病人又不造成身體負擔的檢查,雖然他們不能百分之百地替代其他確認癌症的檢驗,但透過持續追蹤觀察病人自己的 baseline 隨時監測指數有無改變,不失為一種有效、經濟、又不造成病人負擔的追蹤方法。

如果這時候有人丟出來一句「癌症指數並不等於實際上癌症是否復發」就要整個推翻使用這些 marker 的價值,那給我的不爽感大概就跟「抗體校價並不等於實際施打的保護力」差不多。

他們都是用一種「機率不是百分之百」的邏輯在攻擊這個東西,卻完全忽視「高度正相關」這個事實,這種做法其實正是吃定我們這種對於「正確」有著近乎潔癖的堅持的人,不敢去否定「機率確實不是百分之百」這件事(我的不爽感一部分就是來自於這種被自我的結界給綁住然後被這些人拿來利用)。

但當他們隨意丟棄高度正相關這部分事實時,他們在做的事情其實也不是「科學」,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做的大大小小決定幾乎都是基於高度正相關而不是「百分之百的事實」(你知道綠燈往前行也可能被撞嗎?你知道食物的有效期限可能被亂改嗎?)

而這些人選擇性地倚賴高度正相關與丟棄高度正相關,卻要把他們自身的信念包裝成科學 -- 不管是用他們的學歷或 title -- 所以讓我更不爽。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一樣的事,有時候信任相關性,有時候選擇不信任,大家的選擇不盡相同,所以一樣米才會養百樣人。我想我不爽的是,有些人因為有 title,即使他的選擇基礎與菜市場阿桑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卻因為那些光環被放得偉大,這點讓我感到反胃。

就比如一個人去跟隔壁鄰居小明說「你長得像你爸不代表你就是你爸的兒子」,這句話你要說他錯也不是,因為小明確實是有不為零的機率不是他爸的兒子啊,但是不是因為這樣全世界的小明都應該要去做親子鑑定,而丟掉「一個愛我照顧我長得又跟我很像的男人跟他是我爸兩者有高度正相關」這個事實。

那位陳院士的論調,基本上就是很像小明拿來有他爸簽名的聯絡簿,然後陳院士說「你沒做親子鑑定,這個簽名一點價值都沒有」這樣 .......(好吧,我承認我是過度延伸了,但他的說法給我一種非常沒有研究者精神的荒謬感)。

現在歐洲、日本、韓國都在研究免疫橋接實驗了,會有這樣的趨勢是因為那本來就是疫情與疫苗發展至今一種不得不的走向,跟用 cancer marker 而不是每次都用更貴更正確更對病人身體造成負擔的方式追蹤類似,許多的決定都必須同時考慮多維度,而多維度的極佳化選擇,本來常常就不會剛好是每一個單ㄧ維度上的最佳解。

就像,如果要在「疫苗的安全與有效性」上追求極致,一個世界上未曾有過的 mRNA 疫苗,怎麼可以三期沒做完就放給他過打在民眾身上?!這些科學家是不是違背了他們的良知不顧倫理草菅人命?!但 EUA 的通過本來就是需要考慮多種面向,美國 FDA 基於專業做了可接受的把關,便為了解決現實緊急的問題通過授權,大家也都能理解與接受。

疫情經過了一年多,疫苗也使用了近八個月,如今要再執行傳統三期臨床試驗有現實上的困難度也有倫理上的疑慮,同時過去一年我們也學得了許多關於這個病毒以及疫苗們的新知識,站在這些知識的肩膀上往上繼續爬,本來就是科學進步的一種機制。

但這些人的說法卻是,只要不是別人做過的東西我們來做就是亂來胡搞沒有價值,我真的不知道這些人的台灣自卑感到底是多深、深到有這種根深蒂固貶低自己國家成果的習慣?台灣為什麼不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做免疫橋接試驗的國家?

美國通過 mRNA 疫苗 EUA 時有沒有人敢喵一句「世界上根本沒有其他國家認證這種疫苗」,為什麼台灣食藥署通過 EUA 時就一堆人成了專家出來對他們指指點點?難道台灣食藥署是什麼美食同好會組成的嗎?裡面的人也都是專家啊,可能也曾在美國歐洲受過專業訓練,只是選擇回台灣服務,這樣他們就失去專業性了嗎?

我無意替高端疫苗背書,就像之前說的,它當然有不為零的機率可能失敗,這要等大量施打以後才能看得出來。我在 argue 的,是以免疫橋接為基準通過 EUA 這件事,被許多人講得非常不堪,包括一堆「大老」像陳院士這種,這點我深不以為然;對他們的邏輯不以為然,對他們的態度更是不以為然。

一堆人說應該要等到疫苗確定有效才過 EUA,問題是疫情局勢一直在變化,現在聽說 BNT 對 delta 變異病毒也出現保護力不夠的情況,如果當初堅持三期做完才讓 BNT 上市使用,那是不是剛好現在出來然後發現怎麼對 delta 保護力不理想(然後之前 BNT 的貢獻都會不存在於這世界上 .....)。

這世界至今還在不斷地理解這個病毒以及疫苗,一堆疫苗就好像馬拉松選手一樣,現在都還在賽場上奔跑著,一直帶出新的資料供我們學習;高端的 EUA,基本上就只是讓它也得到參賽權與其他選手開始一起跑,我真的相信這要是發生在其他正常國家,他們的國民都會很高興他們的選手也可以參加奧運了,只有臺灣這個奇特的地方,會有大量的聲音質疑這選手的參賽權一定是用雞腿換來的 .............

< 資料來源:水鏡政經學院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