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倍券到5倍券

 

去年發放的3倍,有效振興經濟。(資料照,記者葉永騫翻攝)

 

本土疫情趨緩,全國降至2級疫情警戒,餐飲、旅宿、零售等內需服務業亟待復甦;因此,政府將再推出振興券,擬從3倍券提高為5倍券,初步規劃「1000元換5000元」。不過,部分人士再度對振興券的效益提出質疑,主張發放現金或消費券。然而,若真的在意效益,就不該只考慮行政成本,而是應考慮替代效果。

由政府廣發現金給民眾,當然是最快也最省事的作法,行政成本也最低,但現金沒有使用期限,加上台灣民眾普遍有儲蓄的習慣,部分民眾收到現金後可能就放著,不會增加額外的支出,「替代消費」的效果較大,削弱了刺激內需的效果,恐怕難以在短期內振興服務業。

因此,當年馬政府也是發放消費券而非現金,不過,對於馬政府舉債856億元發放消費券,審計部曾發布報告指出,消費券替代效果明顯,民眾以消費券取代現金,高達72%用在日常支出,帶動經濟乘數效果相當不足。

當然,振興券也會有一些替代效果,為了盡量降低替代效果,同時考量民眾負擔,政府去年推出「1000元換3000元」的3倍券,今年擬推出「1000元換5000元」的5倍券;如此一來,民眾至少拿出1000元來消費,雖然替代效果還是難免,但經濟效益應可大於消費券。

然而,如同審計部報告所言,去年數位券設計較複雜或優惠不吸引人,加上電子支付使用不夠普及等,使得數位券領用不如預期,紙本券領取比率超過9成,導致印刷、配送等行政費用增加4.26億元。事實上,數位券不僅可以降低行政費用,從防疫角度來看,也可避免群聚領券、實體接觸等;因此,這次政府發放振興券,如何提升數位券使用比率,將是行政部門必須克服的一大難題。

(鄭琪芳)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財經觀測站》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