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小題大做

立陶宛新政府一步一步採取遠中行動,並不時對於中國作為「不假辭色」,如果習近平政權沒有反制措施,北京的權力結構將受到挑戰,互相召回大使只是小菜一碟。圖為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歐新社)

立陶宛新政府一步一步採取遠中行動,並不時對於中國作為「不假辭色」,如果習近平政權沒有反制措施,北京的權力結構將受到挑戰,互相召回大使只是小菜一碟。圖為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歐新社)

 

歐盟及其所屬會員國,在台灣已經分別設立了十八個代表處,這些歐洲國家全與中國建立有官方的邦交關係,換言之,建交當初,這些國家都「認知」或者「承認」中國所念茲在茲的「一個中國」原則或政策,準備今年到台灣來設處,乃至同意台灣先去駐點的立陶宛,不但不是甘冒大不韙的急先鋒,甚至已經來晚了。

檢視這些早就來台設點的歐洲國家,德、法、英、義、西等大國,與台灣正式建立經貿的往來關係,全都在一九九○年之前就已經陸續展開;就是拿歐盟經貿辦公室來講,也是在二○○三年即在此落腳;即使以過去與立陶宛同為「十七加一」聯盟的中東歐國家為例,也已有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在台灣先馳得點。從這麼長遠的演進對照,再怎麼說,立陶宛現在要與台灣互設代表處,都不應該大驚小怪才對。

但是為什麼這次針對立陶宛,北京要這麼刻意的「小題大做」,不僅召回駐立國大使,要求立國駐中國大使返國,甚至放話再有進一步,將不惜兩國斷交呢?

其實,台灣政府對歐洲有計畫地從「經貿外交」的推展,進入到互設辦事處的談判,可以上推到一九九一年,當時是國民黨的李登輝總統主政,中共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則是江澤民,這邊是有謀略的行動,對岸也不是省油的燈,對於台歐關係的破壞,同樣無所不用其極,也無一時的稍緩。

二、三十年下來,這個鬥爭的基調,歷經台灣幾次的政黨輪替、政府更迭,並沒有形式上太大的改變,各國彼此間維持著一個不說破的「默契」,那就是與中國是正式關係,與台灣是非正式關係,大家絕不逾越外交的雷池一步,倒也「相安無事」。嚴格而言,立陶宛與台灣的開啟互動,並不脫以上的基調,台立互相設處,仍維持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並沒有留下太多的小辮子、給中國興師問罪的空間;然而北京這回卻如刺蝟般,全副武裝起來,顯然是中國本身已經有所不同了。

習近平的中國,與江澤民、胡錦濤的中國,至少有幾個最大的不同。首先,昔日的中國,不論是對美國或是對歐洲,基本上掌握著「大國外交」的主動性,從而對國際涉外工作擁有相對的自信,不太會把一些「小打小鬧」列為優先事項來處理。習近平時代,特別是疫後的世界,「大國秩序」已然鬆動,導致的成因很多,使得中國重新面對台灣課題,格外脆弱敏感,不再能顧盼自雄。

其次,國際秩序的核心,主要是美中關係,雙方從戰略同盟走向戰略對抗,北京因此警覺到所有的「圍堵」,都來自於美國的策動,就如立陶宛與台灣加強關係,習近平政權直接聯想是美國在背後撐腰;加以拜登的多邊主義奏效,連歐盟都站在立陶宛這一邊,這讓維尼對於「台灣牌」頻出,從捷克到立陶宛到斯洛伐克,更加懷疑是骨牌效應的初始階段,因而必須有所行動。

其三,立陶宛這個中國盟邦,自去年大選結束,新的執政聯盟一反一個中國政策,公開表態支持「自由奮鬥者」台灣之後,中國即已對這個新政府放棄現實主義的路線大調整,心存芥蒂;而立陶宛新政府也確實一步一步採取遠中行動,並不時對於中國作為「不假辭色」,其實已經走了好幾步,根本不是有沒有進一步的問題,如果習近平政權沒有反制措施,北京的權力結構將受到挑戰,互相召回大使相信只是小菜一碟。

最後,被中國指為是「核心利益」的台灣關係,是由拒絕「九二共識」的政府執政,自二○一六年以來,竟能自戰狼外交的撻伐中掙脫而出,在中東歐找到突破口,這無疑是北京的重大失敗。為轉移不滿,最廉價的手段就是訴諸民族主義,中國國台辦近期拉開嗓門,升高罵戰,既演給其國內人看,也演給國際的各方人看,後續發展則端視北京對台還有什麼實質籌碼可用。

立陶宛事件說明,目前似乎並不屬於「習近平時間」,問題是中國到底有幾個洞悉時局的明眼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新聞解讀》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