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顏家的是國民黨

 

時間回到一年前,鳳山黃捷的罷免案正如火如荼進行,彼時的顏寬恒被問及是否也要投入罷免陳柏惟時,他表示他與陳柏惟是「選舉的對手」,其他則不願多談。顏寬恒的保留態度是出於政治上的直覺,顏家雖然意外輸給了陳柏惟,但元氣未失,指望下一場立委選舉扳回一城,並非不可及,透過罷免或許可以拉下陳柏惟,但同時也會讓中二選區成為全國焦點,這對於強項在於地方基層服務的顏家來說,無疑平添變數。

經過一年罷免與補選的連環翻騰,不知道如今的顏寬恒是否後悔?或許當初堅持絕不踏入罷免戰場,今天的顏家也就不會慘澹收場。

台中二選區選民的骨氣是如何被激起的?

事實上,在「罷捷」失敗後,包括趙少康等國民黨內的有識之士,心裡都很清楚,對國民黨來說,罷免是一個難以為繼的戰略。但是,罷免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很難收回,罷免給了諸多有志爭取公職提名但民調落後的人,一個無本一搏的機會。這一年在各地推動罷免議題的,全是地方層級的市議員,例如在士林北投這種泛藍的艱困選區,推動罷免對於在地議員來說,近乎是個提高能見度的無本生意,也就不難理解最熱衷罷免的,會是某個想爭取台北市長,糾纏吳思瑤到近乎騷擾的市議員了。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但其實真正具有挑戰立委席次能量的地方實力派,無一例外對於罷免保持距離,包括一年前的顏家。

顏寬恒當然沒有選擇戰場的決定權。他的人生因為家族而順遂,也因為家族而被迫承擔。並不知道出於什麼樣的理由,讓顏家改變初衷,選擇投入罷免戰場,因而導致往後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補選期間,顏寬恒反覆向鄉親抱怨他受到高規格的媒體待遇,被各方放大檢視,從他的問政記錄到家族財產,甚至當他開始學著其他候選人追垃圾車,結果居然搶著幫倒垃圾的憨直行為,也成為笑柄。

然而,早在顏家選擇踏入罷免戰場時,他以及那些顏家真正話事的人,早該預料到這個局面。

確定補選失利後的顏寬恒發表了談話,這是他在這一年間最得體的一次公開講話,沒有答非所問,也沒有尷尬結巴,他的坦承與發自內心的如釋重負都不是表演出來的,他也確實為家族打了一場漂亮的選戰,即使補選的投票率相對低,八萬多已經是地方勢力傾盡洪荒之力所能達到的選票天花板,即便距離顏家期待的八萬五還有段距離,不過,即便達標,顏家還是會輸。

顏家在戰略應對上也沒有重大的失誤,顏寬恒努力訴求「在地」避免補選被激化成政黨對決,冷卻選情接著指望多年經營的鐵桶基層守住顏家,是相當合理的選舉戰略。但當全國的輿論焦點都放在中二選區時,而民進黨贏下選舉的機率又不低時,顏家就失去了選情冷熱的控制權。

賴清德在中二選前之夜的壓軸演說,從陳世凱2013年毅然投入中二選區,在最後關頭被要求穿上防彈衣的故事說起,再到2018年從高雄來到台中,赤手空拳的年輕人,也就是台灣基進的陳柏惟,最後承接到選戰的主角林靜儀,賦予了這場補選前所未有的「史詩級」規格。陳世凱沒有在一次敗選後就離開中二選區,陳柏惟曾經贏過證明顏家不是打不穿的鐵桶江山;陳世凱沒有以在地之姿排斥陳柏惟與林靜儀,陳柏惟與台灣基進沒有把中二選區當作與民進黨談判與交換的籌碼,政治事業中的美好德行,盡在陳世凱、陳柏惟與林靜儀的傳承中,這很難不激起中二選民的骨氣。

而他們也只要做一件簡單的事情就好:去投票,然後贏下顏家。

國民黨自陷「討厭民進黨」的同溫層

一旦選民的骨氣被激起,意識到現狀並不是全無改變可能時,顏家就不可能再冷卻選情。「在地」的論述與其說是訴諸本地社群的人際情懷,不如說是建立在選民對於現狀無法改變的悲觀情緒。

顏家的敗選其實是非戰之罪,它也已經盡其所能催出所能動員的選票,地方勢力的極限也就在那裡。但是,當顏家選擇配合國民黨的罷免公投焦土戰時,選情的冷熱,結果的勝敗,就已經不是顏家自己所能決定。

其實,推倒顏家的不是民進黨,也不是林靜儀,而是國民黨。

從罷免到公投,國民黨努力想複製後太陽花時期公民力量衝擊中央執政的經驗,但卻無視於當年的條件是人民對於馬政府的普遍不滿,而民進黨的執政,就算防疫政策仍飽受批評,無論如何也都讓疫情對民生的衝擊降到最小,曾經經歷的三級警戒彷彿遙遠的過去;疫苗的採購與施打也都在計畫中達到期望值,社會上固然仍不乏「討厭民進黨」的情緒,這也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但從公投到今天的雙林雙贏,證明多數的台灣民眾依然肯定民進黨的執政。

執政黨對於四大公投的辯護,有別以往訴諸理念的對決,而是主張價值理念上的兼顧。核四案談的主要是核四廠根本無法重啟的技術問題,不是用不用核電的價值問題;萊豬案不是在追究萊豬到底有沒有毒的問題,而是討論,在為了國際貿易的前提下,如果可以透過標示產地等做法,讓消費者自己選擇吃不吃美豬,這樣是否可行?公投綁大選迴避了公投本身的價值,而是訴求選舉的實務;三接案也不是說我們在環保跟開發之間要二選一,而是談政府怎麼在盡量保育澡礁的前提下,顧全台灣電力供應的大局。

四大公投案的結果,證明台灣人民可以接受價值理念上的平衡,也等於認可了執政黨的執政能力,任何人無論多麼討厭民進黨,都應該正視這個結果,特別是它的政治對手。

反觀國民黨無法讓「討厭民進黨」的情緒擴散,形成衝擊中央執政的有效力量,一年多來也沒有在民調上有所長進,如果無法說服人民,國民黨更有資格與能力執政,那麼,罷免與公投就只能動員出同溫層的力量,事實上結果也是如此。同情泛藍的名嘴們努力把國民黨的雙敗歸因於執政府院黨的全體動員,作為情感上自我安慰當然可以,但如果國民黨的當權者也真心以為敗因在於對方的全動員,那民進黨應該就可以放心了。

畢竟,根本的原因仍舊是國民黨並不被人民信賴有執政能力,同溫層選票的動員最後就不過是情緒的發洩。國民黨如今的困境其實跟地方的顏家是一樣的,就是失去了拓展選票的能力,而選舉的秘密,說穿了就是票多的嬴。

仍在迷航的國民黨

國民黨並沒有在一年來的罷免與公投折騰中得到任何好處,反倒更凸顯自己從2016年以來,因為親中失去兩岸關係論述權,因為韓流自棄選票利基的迷航困境。據說深藍的群組中充滿「輸綠倫」之譏,但是,暗示應該「清黨」的傅崐萁、堅持孫文理念的張亞中乃至於來敲敲門的韓先生,會是未來更適格的國民黨領導人嗎?答案不言而喻,只是國民黨沒人敢承認。

而其實國民黨至今也還不知道如何擺脫迷航,江啟臣跟朱立倫都曾經被視為國民黨內「最正常」的實力派,在這一年間也都近乎失心瘋般執著罷免與公投,完全無視「罷捷」鎩羽而歸的警訊。很難知道國民黨黨內的決策層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以至於犯下一連串錯誤的政治判斷。如果比對當初積極拉攏本土路線,甚至不惜過於矯情地在自己台北市長辦公室懸掛李登輝肖像的馬英九,失去政治路線調節能力的國民黨,即便在接下來的六都選舉中成功包圍中央,也沒有在全國性選舉中獲勝的可能。

一年來唯一讓國民黨小有斬獲的刪Q一案,最後還是將席次讓回民進黨,但從地方選區被「解放」的陳柏惟與台灣基進,重新回到擅長的議題主導與空戰戰場,反倒讓國民黨更棘手。從罷韓到靜昶,民進黨的傳統支持者已經不再懷疑,台灣基進會像柯文哲與時代力量那樣反傷民進黨。

台灣基進也稱職扮演了戰略上的「側翼」角色,台灣基進在議題上的強勢打開了政治光譜,讓執政的民進黨成為保守的多數選民的選項。坊間輿論一般對於「側翼」並無好感,但評估側翼的實效標準終究是能不能拓展既有的選票基礎?台灣基進與民進黨的攜手前進並沒有誰被誰收編誰被誰摸頭的問題。而離開一個終究需要依賴地方服務經營的選區,對台灣基進這個正要茁壯的小黨來說,也並非壞事。

如果對照這一年圍繞國民黨身邊,空有側翼之名卻只有敗票之功的那些團體與人物們,比如:站出自以為帥氣姿勢擁核的,或者帶著辣妹上台的,帶著關刀追打論文的等等,國民黨這一年來其實輸的並不冤枉。

< 資料來源:思想坦克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