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失控時

 

  前幾天有一則新聞,淹沒在有關烏克蘭的訊息之海當中,沒有引發太多注意:德國左翼黨(Linkspartei)的國會議員Dietmar Bartsch提出建議,由前總理梅克爾出山擔任調人,去調解烏俄衝突。左翼黨的另一位政治人物Gregor Gysi,則加碼推薦「前前總理」施若德一起去調解,理由是:

「普丁跟施若德說起話來會比較坦誠」(Mit Schröder würde Putin „viel ehrlicher“ sprechen)

  由於這些倡議的黑色幽默性質太過濃厚,以至於不太容易分辨到底是認真還是反串。當然,這句話或許也不算錯,普丁面對施若德還真的有可能比較坦誠。畢竟,施若德都已經在像Rosneft這樣的俄國石油公司位居要職了,吃相誇張到烏克蘭甚至一度呼籲歐盟對他進行制裁,也算半個自己人。

  只不過,這樣的「坦誠」對誰有利?就是另一回事了。

  坦白說,我仍然認為德國是一個頗有可觀的國家,但無可諱言,在後冷戰和平的時代,德國的國策路線在臺灣確實受到了名不符實的過度吹捧。吹捧者主要聚焦於兩點,第一是「人權大國」的進步形象,第二則是因為後冷戰德國揭示了一種「受美國保護,同時跟美國之敵合作」的三角形路線,讓臺灣的有心人覺得「有為者當若是」。

  以上兩者,相當程度上都是幻想。德國的人權法治確實有其長處,但也不是某些「進步人士」想像的那個樣子,很多方面更是難以在臺灣移植。至於「三角形路線」,實質上就是向有野心的專制國家輸出技術與資金,用來換取表面上的短暫繁榮。

  這是一種養虎貽患的把戲,註定難以持續。遲早有一天,自認積聚足夠實力的掠食者,就會把國際秩序一腳踢開,開始撕咬周邊的獵物。掠食者還不會說是「開戰」,而會說成「維和」。反正,套用《九品芝麻官》的豹頭式邏輯:只要不承認被害者是「真正的國家」,那就不是「侵略其他國家」啦。

  後冷戰德國的決策者並不是笨,而是精明。他們看得很清楚:有第一線受害者擋在前面當沙包,後面又有美國保護,儘管可以有恃無恐。反正,就算養虎貽患的遊戲失控,第一個倒楣的,也肯定不會是當年的決策者,何樂而不為?說穿了,這套遊戲的本質,就是一邊以鄰為壑,另一邊禍留子孫,而這也正好就是臺灣某些德國崇拜者想作的事。

  至於遊戲失控的情況,現在已經開始了。

報導連結:

https://www.welt.de/....../Ukraine-Krise-Linke......…… 

 

Ukraine-Krise: Linke wünscht sich Angela Merkel als Vermittlerin - WELT

WELT.DE

Ukraine-Krise: Linke wünscht sich Angela Merkel als Vermittlerin - WELT

Ukraine-Krise: Linke wünscht sich Angela Merkel als Vermittlerin - WELT

< 資料來源:一個律師的筆記本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怡凱

陳怡凱
陳怡凱律師,台大法律系、法律研究所畢業,現服務於元鴻法律事務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