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立危及國家生存

芬蘭與瑞典正式申請加入北約,前副總統呂秀蓮的中立國主張頓失兩個範例。如果中立是可保平安的護身符,與俄國接壤的芬蘭怎會放棄?瑞典何必更動兩百年不變的國策?

芬蘭和瑞典十八日正式遞件申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然而土耳其指控,這兩國是安卡拉政府視為恐怖份子的庫德族武裝團體庇護地,揚言封殺兩國入會案。路透。

芬蘭和瑞典十八日正式遞件申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然而土耳其指控,這兩國是安卡拉政府視為恐怖份子的庫德族武裝團體庇護地,揚言封殺兩國入會案。路透。

 

兩千多年前的《伯羅奔尼撒戰記》有個警世案例:堅持中立的Melos年被雅典大軍包圍半年,糧盡而降,婦孺皆淪為奴隸,其餘盡遭屠戮。

明訂於現代條約的中立呢?比利時與盧森堡先後於一八三九、一八六七年的倫敦條約被宣告為永久中立,卻皆在一九一四年八月遭德軍入侵。英國因而對德下最後通牒,當時的德國首相回應:英國莫名其妙,竟為一張無用的紙而宣戰!

一次大戰後,比利時為防德國再犯,於一九二○年與法國締結軍事同盟,後於一九三六年解約,轉而效法瑞士、荷蘭的武裝中立,且獲得希特勒滿口和平的支持保證。侵略者當然樂見容易個個擊破的局面。一九四○年春,納粹攻佔丹麥、荷、比、盧、挪威,蘇聯隨即兼併波羅的海三小國,相繼淪陷的八國在遭襲前皆保持中立,早先遭紅軍入侵的芬蘭也是。

老牌中立國瑞士、瑞典呢?法國投降後,納粹即著手準備拿下瑞士。數度修訂的「聖誕樹行動」(Operation Tannenbaum)終未實行,全因損益權衡:瑞士之地理、軍備、民心必使德軍陷於代價高昂的長期苦戰,柏林更將因入侵而失去對外採購所需的貨幣與金融管道。至於瑞典,同理,只消將瑞士法郎置換為優質鐵礦石。

二次大戰後的芬蘭中立實為情勢所迫。曾與納粹聯手的芬蘭面臨紅軍壓境,只好化身為蘇聯之戰略緩衝以換取和平。奧地利亦然:戰前被德國統一的奧地利遭盟軍佔領,中立是恢復獨立的要件之一,其用意主要是防止納粹復興。中立固然使這些國家當時免於捲入他國的衝突,但其自身安全其實植基於冷戰初期形成的強權共識:歐洲應保持和平,否則必引發核戰。

此共識未因蘇聯解體而消失,所以巴爾幹戰火未曾外溢。普廷卻利用它來染指克里米亞。七十年首見的沙皇劍鋒西移引起多國警覺,西方政軍學界當時即開始議論,芬蘭瑞典是否將放棄中立。烏龍守門員早已將球踢到自家門口,出兵基輔正是他不偏不倚的臨門一腳。

(作者從事寫作與翻譯,https://kws.baseed.net/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