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可以是活絡文化財的領頭羊

 

日前六位語言、文史學者倡議學校可以是珍貴藏書的去處,筆者更深盼校長都可以是活絡文化財的領頭羊。。

珍貴藏書很多都是寶,利用學校的閒置空間典藏使用,確實是可行的文化財活化方式。十年多前雲林縣元長鄉信義國小就結合社區營造的「讀冊館」,蘇貞昌院長當時還親押一台車的圖書前來捐助響應,傳為地方美談。

現「讀冊館」在史利明校長的努力之下,將轉型活化為在地「保正作家」的「蔡秋桐文學館」,以主題性蒐集、研究、出版、展示百年來在地文學家的相關作品與文物,傳達作家筆下的地方生活樣貌與觀點,切磋「台灣話文」與「反面寫實」的寫作風格,認識台灣百年文協在雲林的推動與影響。

信義國小三年前只有一位畢業生,今年七位,現全校共六班卅三位學童,已是本縣近一百所未達五十位學童的學校之一。因此,未來會有更多的學校,需要功能的開發與再調整,尤其是校長的意願,都攸關學校的研究風氣與對活絡文化財的貢獻。

北歐芬蘭辦學績效顯著,即小學教師全面碩士化。現台灣很多老師也都經過碩博士學位洗禮,即知研究方法,也懂得自編教案,正擅所長,倘能結合地方文化財,如以在地學校附設如「龍嚴糖廠故事館」、「虎尾人(Favorlang)故事館」、「顏思齊故事館」、「柯鐵虎故事館」、「陳良故事館」等,一如元長鄉山內國小附設「小辮鴴(土豆鳥)生態教育館」作為主題性的分類、蒐集典藏相關糖業、原住民、登台、抗日,及台獨等珍貴圖書,豐富學校鄉土教材之外,也可成為地方特有的專屬研究平台,深化研究、解說,以及建構地方學的理論與知識。

總之,相對於學校面臨「關門廢校」、「無生可教」之際,學校如何嘗試適地、適才、適所地創新、創生、深耕、轉型,看來社會大眾都有很高的期許與期待。

(作者是雲林縣台語文研究學會理事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林文彬

林文彬
曾任虎尾鎮長,現任雲林縣議員,著有《台灣的第三條路:社區營造政治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