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門與博士們

近幾年,「論文門」成了選舉攻防的新生事物,連蔡英文總統留學英國的論文也被追究,遑論其它。不過,政治人物的「論文門」,多數出在在職專班,這種教育體系的灰色地帶。此一巧門,為政商人物的學歷鍍一層金,也為政商人物編織關係網絡提供平台,「學術」本來就不是供給面與需求面的焦點。偏偏,這個灰色地帶也要寫論文,以提高所頒、所獲學位的含金量。於是,有些在職專班的論文,往往讀之慘不忍睹,只是沒選舉不知道,出來選舉大家才知道。

林智堅陷入「論文門」,張善政嗆對手要「讀好書」。張善政的學歷,一如國民黨高層,十分光鮮亮麗。政界也存有學位迷思,國民黨特別明顯,這似乎是延續科舉時代的陋習,循級考試只是官場的階梯。他們的眼中,看不起的不只是在職專班,學校排名也會形成一種差序格局。馬英九,哈佛大學司法學博士學位,有人認為他是「人間極品」了。但,學位,除了證明通過某種學術訓練,並不證明獲得學位者的能力,包括他在專業領域的創意。蔣經國,偏愛任用擁有美英博士學位的官員,國民黨頭面人物至今博士滿堂,與此不無關係。

張善政的學歷,一如國民黨高層,十分光鮮亮麗。政界也存有學位迷思,國民黨特別明顯,這似乎是延續科舉時代的陋習,循級考試只是官場的階梯。(圖:張善政競選總部提供)

國民黨高層,學歷證書令人炫目,地方附隨就不一樣了。國民黨的基層,幾乎都是學歷一般,因為上頭對他們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多聽話、少思考。奇怪的是,反對國民黨價值的民進黨,走向執政之路以後,也有人樂於此道。殊不知,學位不代表人品操守、專業職能。馬英九博士,沒什麼學術研究成果,反倒是,以總統地位人格謀殺中研院長翁啟惠。官大學問大,政治干預學術;外行領導內行,事務官無用武之地;凡此,對精進治理品質絕非福音。

在正常的學術體系,獲得博士學位應是研究、創新的開始。而在「文憑社會」,博士學位經常是學術的終點。國民黨高層不乏博士,但他們的民主見識、政策視野、行政能力等,未必同等高明。那些博士們,從連戰到朱立倫,對國際趨勢、中國民主、兩岸關係等看法,既背離台灣主流民意,也背離地緣政治。我們不是懷疑他的博士學位,但不得不懷疑他的博士學位對他從事政治有多大的幫助。可見,政治人物要福國利民,增廣知識、見聞、專業等是有必要的,但花時間去從事學術表面工程追求學位,大可不必。

國民黨出了李登輝,堪稱一項奇蹟。這位博士擔任公職,依舊維持吸收新知、思考問題的嚴肅態度,而且,以務實而非抽象理論的角度擬訂政策。可惜的是,李登輝時代以來,教育改革一直無法突破一個盲點,那就是,教育有其局限或終點,每個人在正常學制的時間,必須由自己的需要來決定。學到需要的,需要的學不到,就應該離開學校,在社會、職場、團體、野外學習,以精實個人的創意與競爭力。可惜,不少人被引導到一條老路,將累積學位視為向上提升的唯一道路或終南捷徑,結果就像選舉爆料所凸顯的,學位很多、學問很少,這不是浪費資源、蹉跎光陰嗎?

李眉蓁,林智堅,追求學位向上提升,卻因為「論文門」,妨礙了公眾對其公共事務能力的檢驗。朱立倫,張善政,擁有博士學位,但對黨內溝通都大成問題。而在「論文門」的紛擾下,兩位不見得高明的博士,不約而同流露出學位的傲慢,以為學位就證明了能力、專業、誠信與主流。而當年統治階級重點栽培的博士們,鄙視被統治階層企圖攀比他們的「學位」,恐怕會更加自我感覺高人一等吧。做中學(在實踐中學習),這種民主的教育,已經行之百餘年了,台灣還存在著科舉制度的幽靈。「文憑主義」,輕視技職教育,在自由開放的台灣,真的可以休矣。

「文憑主義」,「論文門」,還折射出台灣普遍存在的弱點,即,缺乏主體自信。由於缺乏主體自信,所以博士們自認有學位胸章,就證明自己是精英。乃至缺乏學位胸章者,也汲汲於鯉躍龍門,為自己的專業成就增光。其實,一個人的充實內涵,來自終身學習與時並進,而非時間停格的一張文憑。要講文憑,有人又認為,國內的文憑不如歐美的文憑。依此推論下去,台灣也只能是個依賴國家,難以建立主體自信。就此而言,「論文門」的真正危機,不僅是遭質疑的作者,而是社會上常見的、劃錯重點的向上提升努力。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