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顏色再看民調

 

台灣只要進入選舉期間,就是媒體大展功夫的時刻,媒體掌握了閱聽大眾的訊息來源,因此,也提供認知方向。圖 / 取自pexels

台灣人都清楚;報紙和電視有兩種顏色,綠色,或者藍色加點紅色,所以,看媒體的人久而久之,也變成兩種人,當然還是有三分之一保持客觀的第三種人。

台灣只要進入選舉期間,就是媒體大展功夫的時刻,媒體掌握了閱聽大眾的訊息來源,因此,也提供認知方向,所以,國安單位把老共滲透台灣媒體網路,視為認知作戰的重要部分,操作文字的老手很清楚,利用民主言論自由,如何把黑色寫成白色,或者選擇性的變更話題。

例如有關新疆人權議題,中共利用大外宣認知作戰,扭轉很多回教國家的看法,並且把這個議題轉化成西方國家的故意抹黑。

俄烏戰爭也是典型認知作戰個案,在中共媒體一言堂之下,中國人咒罵被侵略的弱小烏克蘭,反過來讚美侵略者俄羅斯,與國際認知完全顛倒,讓人大開眼界,證明中國人經過洗腦後,腦袋與世界不一樣。

但是,民主國家很難像北朝鮮或中國,或者俄羅斯,搞一言堂的黨媒傳聲筒,因此,民主國家的言論分裂,就越來越明顯,簡單說,這是「同溫層效應」,接受某種傳媒吸收洗腦的閱聽大眾,會產生媒體集體效忠現象,或者稱為「粉絲圈」,這些粉絲會主動排拒其他媒體的訊息或分析,這種顛覆情況,在遭到中共滲透的美國或台灣,特別明顯,畢竟中共內容農場比較容易提供英文或中文寫手。

個人針對紅色認知作戰,沒有抵抗良方,鼓勵民眾多看多聽,不要被單一媒體鎖定,學習客觀理性判斷,這是唯一可以避免自己陷入「同溫層效忠」的方式。

媒體已經分裂,很自然從媒體做出來的民調,就無法逃避「機構效應」,因為調查取樣的樣本,幾乎是同溫層的人,你要得到同溫層以外的看法,就變得不可能,雖然很多媒體想要做到客觀公正,但是,能夠逃離同溫層聚集的媒體畢竟不多,若要客觀公正,除非擺脫利用讀者當樣本,走向社會街頭取樣,這樣子的調查結果也會更趨近事實。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媒體民調,你就會更透徹理解媒體的選舉操作。

陳時中被提名競選台北市長,親中媒體民調,支持陳時中居然第一名,第二名蔣萬安,第三名黃珊珊。圖 / 取自陳時中、蔣萬安、黃珊珊臉書,民報合成

陳時中被提名競選台北市長,第一時間竟然是某一個親中媒體做出的民調,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民調數字,支持陳時中居然第一名,第二名蔣萬安,第三名黃珊珊。更妙的是三位候選人都是20%上下支持度,誤差範圍之內,綠營候選人會在這家媒體奪第一,這是第一個奇怪,違反常態;第二個奇怪是誤差範圍很小。

與其他比較少機構效應的民調,互相比較,兩種民調結果差距甚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款民調已經經過人為調整,名嘴黃澎孝說,根本就是替「棄保效應」提早佈局。

根據多次選舉投票來看,「選人不選黨」在台北最顯著,台灣民意基金會認為這種人有40%,中間選民增加主要因素,當然是藍綠的政治歧見,越來越擴大,從疫情延伸到所有政治議題,加上同溫層媒體從旁加油添醋,藍綠更加無法調和,政黨對立的氛圍下,顯然加速了社會分裂,所謂政治的旁觀者或中立者更多,這些人的選票也越來越重要。

如果是這樣,傳統綠營基本盤30%,那麼藍營加上泛藍也有30%,但是,泛藍出現兩位候選人,兩人瓜分30%選票,如果泛藍候選人想當選,必須整合,或者靠「棄保效應」。

八年前,柯文哲以白色崛起姿態對上連勝文,當年基本盤藍大綠小,依靠綠營的支持,柯文哲才能當選,四年前,姚文智沒有受到全黨支持,在棄保之下,敬陪末座,如今這種情況不可能再出現,在全球疫情下,民進黨政府守住了經濟,外交以及國際社會開展,國人可以感受到台灣的進步,執政優勢已經轉變到綠營手上。

如今,親中媒體等不及出手,企圖營造棄保,因為蔣萬安和黃珊珊票源重疊嚴重,只有操作棄保,二選一,否則就會重現當年阿扁和趙少康競選的局面。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洪博學

洪博學
曾任報社總編輯、國際公關公司主管,著作有「蔣介石支持台獨」、「籠蛇爭霸中國」等書,現為自由作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