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評安倍晉三的大外交

 

在國際社會對川普之政策感到苦惱的同時,安倍卻獲得川普的信賴,藉由頻頻與川普會談、一起打高爾夫球,設法阻止其言行失控。(美聯社檔案照)

在國際社會對川普之政策感到苦惱的同時,安倍卻獲得川普的信賴,藉由頻頻與川普會談、一起打高爾夫球,設法阻止其言行失控。(美聯社檔案照)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驟逝,他的突然離世,係對日本和台灣等地的一大損失。然而,他早期不只被日本和東亞、也被歐美看作危險的「極右派政治人物」。那他何以如今以一位大外交家的身分備受各界肯定,並對其逝去表示惋惜呢?筆者欲以此拙文,微言大義地嘗試論述安倍晉三躋身為外交巨擘的個中原因。

靈活的務實主義者

我對安倍的外交、安保政策給予很高評價。二○一五年完成立法的「安全保障法制」(亦即安全保障關連法、和平安全法制)尤為傑作,使日本在安保上扮演的角色為之擴大。另一方面,他做為一名保守派政治人物,其言行常引發爭議;爭議問題不一而足,特別是他忽視日本社會對女性及性少數族群(sexual minority)的結構性歧視,反而成為鞏固這種結構的保守勢力核心人物。對此,吾人不可或忘。此外,他在有關日本與亞洲國家關係的歷史認識(historical understanding)方面,亦有著歷史研究者難以苟同的偏見。

不過,在評價「安倍外交」時最重要的,與其說他是強硬的右翼思想家,不如說是靈活的務實主義者。

安倍二○○六年首度出任首相後,出訪的第一個國家就是中國,還曾對朝鮮王朝於日本江戶時代派往日本的「朝鮮通信使」表達「敬意」。他二○一○年訪問台灣、參拜忠烈祠時則表示,「只要是犧牲的,因為感動、感念,所以要特別來祭拜」。這番話給馬英九總統留下深刻的印象(出自馬英九口述、蕭旭岑著「八年執政回憶錄」第一九三頁)。

安倍二○一三年參拜靖國神社,將焦點從領土爭端轉移到歷史。之後藉由不前往參拜,旨在使中日關係穩定。他在二○一五年發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七十週年談話中,對戰爭的受害者表明日本之「深切反省」和「由衷歉意」。同年,他在日本政府與南韓政府就慰安婦問題達成協議時,同樣明言「歉意及反省」。

歐美媒體和中國宣傳部門等,將安倍描述為「極右派政治人物」,但那跟他真正的形象有所出入。安倍本身的性格,也有助於改善其形象。他是充滿幽默感、親和力強的社交大師,讓與他接觸過的人產生好感。

習近平及川普對安倍的「貢獻」

安倍擔任首相時,代表日本對亞洲國家的謝罪之舉,正因為係安倍所為,日本國內的右翼人士方無異議。此外,農民係自民黨的支持者,正由於安倍身兼該黨總裁(黨魁),他說服了這些農民,日本政府才得以簽署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為代表的多項大型自由貿易協定(FTA)。

可是,使安倍真正成為大外交家的「貴人」,卻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考慮到提防中國,安倍提出印度─太平洋戰略,以及由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構想,其擘劃的對中戰略,自早年起即一以貫之。惟比起習近平前任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安倍曾被認為更加危險。在二○一二年發生的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問題(香港保釣團體登島,促使日本政府將之「國有化」的一連串事件)上,當時的國際輿論將日本看作比中國更壞的惡人。

但是之後,習近平掌權下的中國片面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利用在南海的島礁填海造陸並將之軍事化,以及中國和印度的軍隊在兩國邊境衝突中出現死傷、強制終結香港的「一國兩制」、隱匿造成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還有制裁南韓、澳洲及歐洲,又展開「戰狼外交」、加強對台灣的軍事施壓、推動擴充中國的核武、支持侵略烏克蘭的俄羅斯。

習近平在中國國內強化獨裁、封殺不同言論,新疆則發生「種族滅絕(genocide)」情事,透過修憲,他已可能終身掌權。

安倍的對中戰略被視為「先見之明」,「對中包圍網」因此相繼成形。

國際情勢 造就外交巨擘

川普的上台,亦對安倍形象的提升卓有「貢獻」,其「不按牌理出牌」的言行,導致美國的道德標準和國際地位掃地。前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任內,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判安倍的歐美英文媒體,改將矛頭指向川普及習近平。接著,川普使美中關係出現決定性的惡化。在國際社會對川普之政策感到苦惱的同時,安倍卻獲得川普的信賴,藉由頻頻與川普會談、一起打高爾夫球,設法阻止其言行失控。在世人對美國的信賴度低落之際,安倍推動改善日本和中、俄的關係,謀求區域穩定。

於是,安倍躋身成世界各國會為其去世而表示惋惜的外交巨擘。雖然安倍本身就極具外交天賦,但當初沒有任何人想到,當其面臨急遽變化的國際情勢時,他會達到如此巨大的成長。這正是時勢造英雄。

 

(作者松田康博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國際新聞中心茅毅譯)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星期專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松田康博

松田康博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