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與戰爭

 

2014年的服貿協議基本上是失敗,但如果簽署了這個協議,真的就能像某些深藍人士相信的那樣避免戰爭嗎?在台灣每次看到那些所謂台灣商業的大老,針對台灣和中國發表極端雙重標準的言論,真的讓人感到極度的厭惡。所以曹興誠董事長這樣出來展現深愛台灣這塊土地、要與台灣共存亡的行為,非常激勵人心。

我在大學裡面修了一年的經濟學,經濟學基本的理論是商業行為是有利於雙方,甲國家給乙國家晶片,乙國家給甲國家農產品,兩邊都可以得到好處。全球化大概是從九零年代開始,利用商業行為可以讓大家得到好處,避免戰爭、促進和平。

康德宣稱:商業精神與戰爭不能共存,做生意比打仗好,貿易促進繁榮在當時德國帶給知識分子美好的想像,商業的效果使人傾向於和平,商業精神從根本上反對征服,在兩國之間的戰爭中,有輸家和贏家,但在貿易中情況有所不同,如果是自由意願,雙方都是贏家。

冷戰結束以來,許多知識分子都認為利用和解而改變對蘇聯非常有效,那為什麼不推廣到全世界?完全忽略當時蘇聯領袖戈巴契夫個人的關鍵因素。

因為這樣的國際氛圍,克林頓取消了對中國的貿易限制,希望不斷擴大經濟合作為自由、和平與民主鋪路。

結果顯示貿易自由顯然既沒有帶來世界和平,也沒有神奇地將貿易夥伴轉變為民主國家,中國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而俄羅斯的入侵烏克蘭,終結所謂的全球化。

針對服貿協議,拋開統戰的效應不談,好好做生意就不會打仗,根本對這個世界有錯誤的認知。貿易是金融的源頭,而金融是戰爭的命脈。這種強國的基本邏輯,從中古世紀到現在一點都沒有改變。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