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策法」三效應

 

習近平藉上海合作會議,侈言「重塑國際秩序」,擺出要與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持續鬥爭的架式,同時透過「習普會」,為意淫台灣創造跨國聲量,顯示世界的對抗形勢不會很快終止。(法新社)

 

 

美國參院外委會十四日順利通過「台灣政策法」法案,儘管後續還有立法程序需要完成,但是相關內容的正式排上議程,對於台灣今後的生存發展,是一個重大的進程,也至少將產生三大效應。

首先,外委會送交參院全院審議的版本中,主張在軍備移轉上,以「主要非北約盟友(MNNA)同等方式對待台灣」,無疑是長期關心台灣國家定位與國際處境者眼中的重中之重。事實上,這確實是美國繼一九七九年通過台灣關係法,以及一九八二年雷根所提「六項保證」之後,再一次以其國內法,對於台灣議題的政策性補強,具有劃時代的「實質」意義。雖然直接賦予台灣MNNA地位的字眼被調整,但是誰都清楚這個形式意義固然有其絕對的價值,但是被要求要「盱衡現實」,早是台灣人七十年來的共同經驗,多數人都有心理準備。

所謂將台灣等同或比照MNNA,搭配未來五年給予六十五億美元的無償軍援,以及全面軍事訓練計畫,這是美國協防台灣的具體升級,也是美版「抗中保台」的進一步清晰化,更是位居衝突前沿的台灣人,長久以來始終在追求的靠山與後盾。因此法案出了外委會之後,台灣各政黨領袖沒有異議,一致表示支持,呈現難得的「台灣共識」;驗證這是台灣凝聚成為「共同體」的核心問題,有助於台灣尋求弭平內部分歧的可能。這些爭論包括不要當老美的馬前卒、小心被美國出賣,不要選邊站等等,一直是台灣國家走向的分裂因子,相信將因「台灣政策法」的演進,而有所緩解。

其次就國際格局看。中國總書記習近平準備稱帝前夕,藉上海合作會議,侈言「重塑國際秩序」,擺出要與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持續鬥爭的架式,同時透過「習普會」,為意淫台灣創造跨國聲量,顯示世界的對抗形勢不會很快終止。在美中對立的棋盤上,台灣既是中國洩憤的對象,台海關係因此生波;但台灣也拜習近平之賜,成為獲益的籌碼,美國「台灣政策法」無疑是反作用力的產物。未來這個法案在往參院、眾院、乃至拜登總統簽署立法的路上,將會自然形成一種約制中國的力量,換言之,「台灣政策法」的力道與速度,將與中國行動的魯莽程度成正比。這個模式,讓台灣順勢取得另一種平衡,其實也讓台灣必須站在民主與價值同盟的一邊,此外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第三,降落到個人層次,毫無疑問,「台灣政策法」的實現,會成為蔡英文總統歷史評價的一部分。前者是台灣安全問題,另一個可以等量齊觀的,則是涉及經濟獨立的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甚至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達成。不少人或許認為小英實在好命,可以在大浪潮改變的當頭坐享其成。這個說法對也不對,對的是這代人確實躬逢其盛,不對的是:時代來臨了,也要有勇氣與意志「站在風口上」,才可能有機會趁勢一起飛。不然比較其他政黨的菁英,他們站立的位置,不都做了不太相同的取捨!

政黨領袖與路線不僅影響長期的政黨發展,也關係到短期的選舉目標。由於美國今年有期中選舉,民主共和兩黨的競爭,是推動「台灣政策法」的促力,不論是否可以趕在美國會本屆任期屆滿前表決通過,它都會牽動台灣十一月底的九合一選舉,以及明年開始的二○二四總統大選競選期程。基本上,民進黨是處於順風的地位。同時,這樣的國際政治氣氛,極可能也會讓各黨候選人審酌最有利的民意趨勢,甚至反映在政見修正上。這是值得觀察的另一個效應。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新聞解讀》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