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家的文化想像

 

二戰後,歐洲經冷戰時期,蘇聯解體、東歐自由化後,亞洲的中國走資化,世界進入全球化經濟水平分工的時代,但俄羅斯的侵烏戰爭敲響地緣政治的警鐘,中國也重返毛澤東共產基本教義路線。原來,世界和平只是幻想,人類的爭權、奪利,反映政經作為,存在著病理。

兩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區,也在亞洲戰區,列強之間的衝突成為人類浩劫,國聯和聯合國都是為促進和平而設置。近代思想繽紛呈現,人類既造孽也啟智,世界在創傷中和痊癒之間循環,但紛亂未止。台灣擺盪在世局的不安之中。

日本詩人田村隆一(一九二三–一九八八)以文化廢墟凝視戰後的精神荒廢,曾說:兩次世界大戰,最大的破壞不只是人命的喪失、建築的毀壞,而是語言和想像力的破壞。語言是存在之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Heidegger,一八八九–一九七六)點出認識論。政治的核心是權力;經濟的核心是利益;文化的核心是意義。田村隆一的詩人之言、海德格的哲學家之言,是文化人之言。但世界秩序交織在政治家與資本家手中。

知識份子、文化人的發言,在不重視意義的國家,是被忽略的。台灣,這個在內以中華民國為名,在中國噤聲不語,在世界五四三的國家,戰後長時期,曾經政治家才有發言權;解嚴民主化後,資本家的發言權更重;文化人的發言聊備一格,常常只是裝飾性的。

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一九七一年被逐出聯合國,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換句話說,中國在海峽彼方而不在此岸。儘管台灣經歷政治改革運動,促成民主化,但並未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重建為生活在台灣的人民的主權獨立新國家。當前台灣的政治紛擾在於國家定位不清,認同不明。

經歷多次總統改選、政黨輪替,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擺盪於台灣的國家或中國的國家之間;迷惘於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之間。這個不像國家的國家,人民的認同混淆可以想見。選舉,某種意義反映了殘餘中國政治體的爭奪。

二戰後,未順應被殖民地獨立的台灣,因為祖國之夢,糾葛在國共中國的迷惘之中,過了冷戰時期,過了全球化時代,世界再陷入地緣政治危機。台灣的國家之夢仍然迷失於爭權奪利,迷惑於生產、消費的利益邏輯。中國冷眼地看台灣的政治紛亂,軍機騷擾不斷。文化呢?台灣,國家的文化想像呢?

(作者是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