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抹紅的兩岸對話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記者田裕華攝)

蔡總統近日在出席海基會「台商春節活動」時強調了對話與疫後交流,認為是維護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聞訊,隨即回應:「不要說一套、做一套,國民黨只要與對岸有對話、交流就會被民進黨抹紅」。既言對話,這段國內朝野政治菁英的隔空對話,反映了一個問題,很值得挑出來定義一番,什麼是適當、健康、不會被「抹紅」的兩岸對話?

與中國政府對話、交流,一個最基本的衡量尺度,相信可以放諸四海皆準,那就是個人或團體與對岸是否涉及「私利」?主事者是否有意識的採取利益迴避原則?如果從政者在處理中國關係時,可以完全排除私利,才有執行「公益」的空間與可能性,倘若公私不分,不論是公私兩便、或是以公挾私,甚至以私害公,都無法獲得民主國家公民社會的信任。

如何辨別在中國是否具有私利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是否涉足中國對於台灣的各種利誘手段?包括個人、重要親屬、所屬政治組織,有沒有在中國接受特許、參與圈地、瓜分市場、金錢報酬、酒色招待等等,尤其兩岸的情況特殊,中國至今聲明絕不放棄武力,我國因此界定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任何個人與政黨在夸夸其談兩岸對話交流時,最低限度是否應該公開交代自己與三等親在中國沒有牟利行為?如果本人、岳父、家族,分別有不可告人的隱私,或眾所周知的事實,是不是就沒有資格從事兩岸公領域的對話!如果明明與中國之間存有瓜田李下的曖昧,還大言不慚他是為國為民為和平,台灣是不是應該建立一個機制,讓大眾得以自動判別他們的發言權?

以國民黨在馬英九主政八年期間為例,國共兩黨當時所建構出來的權貴政商體系,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二○一四年爆發的太陽花運動,與國民黨政府和北京關係的不透明,有很大的因果關連。朱主席在二○一六年參選總統失敗,不能排除是一系列的脈絡所導致。這種由國民黨發展出來的國共對話,早被台灣民意淘汰過,被「抹紅」,是剛剛好而已。最近朱主席對外表示:期待在二○二四年重返執政,就應該先正視這個問題,主動說清楚國民黨要如何自清有關對話基於「私利」的反省與辦法,才比較具有建設性。

兩岸對話第二個信賴基礎,是從政者站立的座標在哪裡?是在中國、在海峽中線、在台灣,全民其實非常容易分辨。如果與滅國亡黨的共產黨可以杯觥交錯、稱兄道弟,而與只是相互爭取選票的國內競爭政黨,卻仇恨破表,彷彿不共戴天,這背後是怎麼回事?還需要別人抹紅嗎?這種錯置,在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的國民黨政府,並沒有類似的情節;戒嚴時代所謂的「三合一敵人」,至少是「一視同仁」,後來的國民黨為何會異化為熱臉貼共產黨、冷屁股對民進黨的對話模式,甚至混淆國家認同?國民黨恐怕更需要與台灣社會有更多的對話。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