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杜正勝到陳建仁

我對杜正勝最強烈的記憶,是他在擔任教育部長前後所遭受的羞辱。當時的媒體操作手法,說來也很簡單,就是不斷抓著他的一些枝節小事,無限上綱敲鑼打鼓,製造一波又一波的譏嘲,成功營造出「杜某不學無術」的公眾形象。

他當然不是。

喜不喜歡他這個人是一回事,認不認同他的見解是一回事,但這位沉浸史學研究數十年的中研院院士,無疑具有深厚的知識根柢。假如連他都是不學無術,那麼臺灣的人文社會學界,大概就沒有幾個人能算是有學問。

問題是,這種公眾形象的營造,其實具有高度的針對性。

這種操作不是偶然,恰恰因為他是飽學耆宿,所以更要針對這一點進行形象破壞。

這是一種刻意折辱的公開展演,重點是要在公眾面前,把對方突出的特質硬生生打碎。你是本土路線當中被稱讚有學問的人?是「同心圓史觀」的大將?那好,我就不斷洗不斷洗,讓社會大眾覺得你虛有其名、不學無術,只是靠著趨附權貴上位,最好還要進一步覺得本土路線的所有人都是不學無術。只有我們這邊的人,才可以當有「學術風骨」的「知識菁英」。

所謂文化霸權就是這麼回事。從杜正勝到陳建仁,都是如此。

說起來,在這種烏煙瘴氣的氛圍之下,臺灣的學術界竟然還有作出一些成績,也算是真不容易。

 

< 資料來源:一個律師的筆記本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怡凱

陳怡凱
陳怡凱律師,台大法律系、法律研究所畢業,現服務於元鴻法律事務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