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的形式,文化的意味

 

迪化街是台北市最具特色的老街,呈現歷史與文化風采。不像台灣到處以夜市食街吸引人,迪化街在有心人周奕成的用心用力再造下,煥發出古典、優雅的形貌。書店、咖啡館與茶屋點綴其間,似乎訴說著被壓抑的心意。

以「共和國」為名,加盟出版社已近五十家,滿懷夢想的郭重興,在家族離開數十年的「郭怡美商行」,創辦了「郭怡美書店」一一充滿回憶,在歷史建物,有書有咖啡的人文空間。

書店似乎在台灣逐漸沒落,台灣人不像日本、韓國,市民下班在逛街書店,而是呼朋引伴逛夜市。郭重興甚至說「我們來開一百家書店好不好?」他這樣築夢,把先人因經商失敗賣掉的故居租回來,一百年前的商行變成書店,「郭怡美」是姑媽名字,書店因而更有紀念的意義。

紀念是歷史記憶的緬懐,是文化性的,因此具有意義的形式和儀式。在迪化街這條當年不只富裕也有格調的老街,在一棟見證台灣近代發展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物,「郭怡美」這個名字在過去以「商行」、現在更以「書店」留存。當一棟棟歷史淺短的建築紛紛被財團藉「危樓」、「都更」的容積增加獎勵,拆除重建,只重視「錢錢錢」的急功近利成為台灣人心性時,走進「郭怡美書店」讓人感受到在地的文化心。

台灣常誇耀經濟成就,近現代文化意識薄弱,因此也缺乏福祉主義的經濟思維。重物貿、輕精神,紙本閱讀的沒落遠遠超過日本、韓國。昔日,殖民與被殖民時代留下的形貌:韓國保留精神像,反映在紙本閱讀;台灣保留物質像,反映在官署建築的再利用,幸而因此保留了一些被殖民時代的文化況味。

舊曆年前,電視新聞頻頻報導迪化街的年貨市場景象,反映台灣傳播媒體的興味。其實,迪化街的再造,有多家書店和咖啡館、工藝品形塑的文化氣息。「郭怡美書店」是一種文化夢,「我們來開一百家書店好不好?」真是動人的一句話。

書店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指標,閱讀更是一種文化儀式。一個進步國家,並非到處有夜市可以吃吃吃,而是國民喜歡逛書店,經由閱讀不斷充實、提升知識與文化教養。

(作者是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