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脫鉤:解讀美中貿易創新高

美國商務部二月七日發佈貿易統計,二○二二年與中國的進出口額達六九○五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消息披露後,國內外不少媒體相繼報導。

事實上,前三季資料出爐時,《彭博社》就已預估了會有新高紀錄。而兩個多月前,國內某媒體的談話節目也已據此定了調:「中美貿易戰 美國『輸到脫褲』」與會者的論述很直覺、簡單:打貿易戰反而互賣越多,當然是美國輸了。

數據確實顯示了中美貿易依存度仍高,但若硬要說貿易戰輸贏,要看看貿易的內容(結構的變化)、商品的可替代性,以及老美是為何而戰?

和疫情前(二○一八年)比較,美國多買了甚麼?進口額比率增加最多的是玩具、遊戲類產品與塑膠製品;中國多買了甚麼?穀物類(大豆、玉米)、穀類食品及醫藥品。

中國是最大糧食進口國。二○二二年總共進口一·四七億噸,有五一三五萬噸來自美國,五四三九萬噸來自巴西,也就是七十二%的糧食缺口由這兩個國家供應。其中進口的玉米二○一三萬噸,高達七十四%來自美國。吃人不嘴軟,因為看準了美國農夫需要這個市場。而中國也需要美國這個大買家,「海信家電」為了維持對美出口,就利用墨西哥做為生產基地。

中國出口玩具最多,物美價廉,老美為了減緩通膨,不會換手。此外,因美中貿易而獲利的美國廠商,仍然樂見雙邊貿易持續蓬勃;兩百家與中國有貿易和業務往來的美國公司,組成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USCBC),其委員會會長日前表示「與(國家)安全保障沒有關係的九十五%貿易額維持了關係」。換言之,貿易戰並不是以雙方貿易極小化為目標;脫鉤,也不是全面,而是選擇性、有目標的定向脫鉤。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去年四月在新加坡受訪時談到,美國正在尋求重新調整與中國間的經貿關係,以解決供應鏈缺乏可見性、問責制和多樣性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要停止貿易或貿易脫鉤,是為貿易帶來改革和更具戰略性的方法」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彭博)

 

例如美國對華為的制裁,顯然就是「更具戰略性」的落實。旺宏電子創辦人吳敏求預測,假如制裁一直存在的話,中國(半導體產業鏈)恐怕需要花費二十年才能趕上美國的水準。怪不得中國商務部反擊說「以新戰略為名,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之實」。

去年歐盟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中、美誰贏了貿易戰?創新高的貿易額可以是安慰劑。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