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機制解決缺蛋問題

 

台灣缺蛋似有擴大跡象,店家雞蛋一上架馬上被搶購一空,民眾甚至以買到雞蛋作為炫耀;而農委會則規劃年底前執行專案進口,至三月底專案進口雞蛋會超過五百萬顆。另一方面,行政院跨部會「物價聯合稽查小組」十日到國內四家主要雞蛋大盤商進行聯合稽查,查明有無哄抬及囤積的不法行為。缺蛋問題的產生,本質上是供需問題,卻在特定陣營、媒體,甚至中共聯手炒作下,變成了一種意圖形塑「民進黨無能」、「台灣民不聊生」悲慘形象的政治問題,製造社會危機,實不容吾人輕忽。

「缺蛋」被大力炒作是非常怪異的現象。事實上,這波缺蛋與蛋價飆升是全球性的,並非台灣獨有的問題。首先,烏俄戰爭導致雞飼料價格攀升,農民生產成本提高。其次,去年一波致病性強的禽流感席捲多個國家,造成美國撲殺包括雞隻在內的五千八百萬隻家禽,歐洲撲殺五千萬隻,日本也殺了一二四九萬隻。而據農委會統計,截至二月二十二日,台灣今年就有七十四家禽場通報禽流感,總計撲殺約上百萬隻家禽。這兩項因素一方面導致雞蛋產量下跌約四、五%,造成供不應求的缺蛋現象;一方面生產成本增加,也帶動雞蛋價格的飆升,美國蛋價在過去一年漲價六成,是五十年來的最大漲幅,日本雞蛋批發價也較去年同期飆升一.八六倍,而台灣的蛋價在過去三週已調漲兩次,產地價與批發價均創下歷史新高。

全國連鎖超市蛋價,比傳統市場便宜令人匪夷所思。(記者劉禹慶攝)

 

 

由此可見,「蛋蛋危機」不僅是全球共通現象,而且台灣也不是缺蛋與蛋價上漲最嚴重的國家。政府確實有責任提出對策紓解蛋荒,但不應倒果為因將缺蛋貼上「政府無能」、「台灣人生活悲慘」的標籤,反而造成人心惶惶,爭相搶購囤積,導致惡性循環,讓蛋荒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問題更加惡化無解。可悲的是,在野政客、媒體一貫無視事件的本質,意圖把單純的市場供需政治化,而中共更趁機假惺惺表達對台灣人民的關心,聯手打擊政府威信,謀取政治利益。而藍白政客的興風作浪、無理取鬧,本在預料之中,但有意參選下屆總統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既是企業界人士本應通曉市場供需法則,應先行了解實情,再作建設性發言,卻仍輕率發文批評全台缺蛋、蛋價平歷史新高是政府的「蛋蛋危機」。可知,在嚴重的政治對立下,即便是民生議題仍會被泛政治化;炒作的目的不在解決問題,而在擴大、加劇問題的惡化,製造民怨,造成綠營的執政困境,以營造贏得政權的機會。任何人一旦陷在如此的情緒之中,便無法以理性客觀態度,為國人解決問題,創造福祉。

然而,在此吾人也要點出政策思維有待商榷之處,尤其以管制物價取代市場機制,顯然無法解決供需不平衡的缺蛋議題。依據統計,台灣每年每人要吃三五五顆蛋,每日雞蛋需求量為十二萬箱(每箱兩百顆),但去年底至今產蛋母雞減少四百萬隻,目前雞蛋每日產量降至十一.二萬箱,每日雞蛋缺口約在五十萬至八十萬顆。缺口不到一成,若是每人十天少吃一顆便可以解決,但是因為蛋價不能充分反映市場供需,無法發揮以價制量,因此在缺蛋恐慌下,消費者一旦看到貨架上有蛋,原本只買一盒者便順手多買一盒以求取心安,導致需求倍增,缺蛋自然難以解決。台灣雞蛋定價,是由蛋商、蛋農與工商部門等協商後,決定收蛋的「產地價」和售出的「批發價」,政府常以平抑物價為己任,往往介入壓抑蛋價,導致蛋農、蛋商利潤有限,無法完全反映成本的增加與雞隻遭到撲殺的損失,蛋農自然沒有增產的強烈動機,蛋荒的解決更加遙遙無期。

經濟學解決稀缺物資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價格充分反映市場的供需。供過於求,跌價才能使生產者因利潤減少,降低產量,而達成供需平衡,價格自然回升;反之亦然,漲價亦是解決供給不足的動力。尤其,蛋價佔消費支出的比例很小,又有替代性,並非每日必吃不可,在供給不足下適度漲價當可發揮抑制需求、促進生產的作用,蛋荒更易解決。政府對民生物價的管制、補貼,一向是政策核心思維,或可發揮照顧民眾生活的美意,但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已逾三萬美元,已非開發中國家層級,應可負擔生活成本,並據此調整適合自己的理性消費行為。反之,例如去年對油電的補貼,固然發揮平抑物價的功能,卻也造成中油、台電共約四千六百億元的虧損,最終仍須以納稅人的稅金補貼。換言之,台灣在去年國際能源價格飛漲下,並非沒有付出該付的代價;只是由納稅人來補貼真正的使用者而已。缺蛋乃全球普遍現象,不應視為台灣個別的危機,但如何以市場機制解決缺蛋危機,則仍可提供政府省思與檢討。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