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顛倒的刺秦故事

 

  2002年的時候,中國導演張藝謀曾經發表一部電影《英雄》。由於歷時超過二十年,年深日久,很多人或許沒看過這部作品。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確實有代表性,體現了某些人對於「和平」的理解。

  電影劇情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也很簡單:這是一個顛倒的刺秦故事。故事背景是中華戰國末期,秦軍四處攻城掠地。有幾位武術高手想要阻止秦國繼續侵略戰爭,決定挺身行刺秦王。

  然而,刺秦大業進行到一半,有位高手卻突然改變了想法,覺得為什麼要刺秦?既然秦軍氣勢洶洶,那就讓大秦併滅六國嘛。只要六國不復存在,以後秦國就不會再跟六國發生戰爭了,從此天下太平,不是很好嗎?

  於是,這位高手背棄了愛侶的信任,在秦王殿前放棄掉行刺的機會。而且還把這種「追求和平」的思想傳染給另一位有機會行刺秦王的高手,要他為了「天下」放棄刺秦。

  就這樣,隨著刺秦高手相繼棄劍,再沒有任何機會阻止秦王。秦滅六國,「統一」華夏。

  當然,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作法其實也維持不了和平。秦滅六國之後,隨即大量汲取六國資源,繼續對外發動戰爭,北擊匈,南攻越。天下百姓死傷枕籍、痛苦不堪。隨後帝國在重負下崩解,楚漢交戰,大量人口死亡,勝利者又重建秦制,東亞大陸逐漸進入週期性的帝國崩塌。璀璨的先秦諸國文化,從此不復存在。

  話說回來,沒有歸沒用,這部電影確實體現了許多人對於「天下太平」的理解。對於許多人而言,所謂的「和平」,就是叫被攻擊者不要抵抗的意思。讓攻擊者隨心所欲,自然也就「和平」了。這部電影裡面沒有「立意皎然,不欺其志」的荊軻或高漸離,而是讓先秦刺客也改弦易轍,轉向認同大秦的一統霸業。

  對於這種思想的認同者而言,這叫作「反戰」、「追求和平」。張藝謀作為電影藝術家,確實有相當高的敏銳度,作品精準掌握某種核心思想,不負國師之名。

  但在反對這種思想的人眼中,這種「和平」等於是自取滅亡的同義詞。《1984》開頭那句反映顛倒錯謬的名言「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

註;下圖為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詔,「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原文銘刻於臺北故宮館藏青銅器「秦廿六年詔橢量」,筆者攝於臺北故宮。

< 資料來源:一個律師的筆記本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怡凱

陳怡凱
陳怡凱律師,台大法律系、法律研究所畢業,現服務於元鴻法律事務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