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經據典講違逆常識的論點

打從 2020 年開始我寫一系列的科普文解釋各國的防疫措施為什麼大陸國家跟海島國家作法會南轅北轍,為什麼封城措施可以作為臨時管控作法但是長期不可行時,就一直在解釋一個概念。

中國之所以採取嚴格的全國封城清零,是因為他們在豪賭武漢肺炎會跟當年 SARS 一樣,在一年內突然自己消失,可是如果萬一這場傳染病不但沒在一年內趨緩或者消失,反而持續兩年以上,那麼中國這樣豪賭失敗對於中國的經濟後果將會是災難性的。

中國的封城與民主國家的封城有決定性的不同,在於民主國家因為擔心封城使得民主無法上班謀生,因此失業或者為了生活而賣車賣房、無法就醫,造成的民怨會使執政黨垮台,因此會給予普遍而且高額的補助救濟,以免民間企業裁員乃至倒閉,所以民主國家封城的成本高到難以承受,無力長期跟大範圍的持續,只能作為醫療崩潰的調節手段,可是中國式的封城是把經濟成本讓民間企業自己承受的,因此可以用民主國家不到十分之一的成本達到同樣的管控,這點直到 2022 年都被中國內部看成一種巨大的制度性優勢,以及作為民主國家的運行浪費低效率的證據。

假如疫情真的在半年至一年內結束,那麼以極低成本做到極高社會管控,而且不用像民主國家如美國歐盟那樣因為各種人權法規與企業抗議、經濟考量、成本巨大等等原因而無力長期封城,只能坐看疫情蔓延,那麼看起來自然是中國的制度優勢打了西方國家一記漂亮的耳光,全世界的右派政黨跟民主派在制度問題上面很難再抬起頭說中國制度不行,這是中國在疫情前兩年死硬堅持習近平的封城清零背後的政治原因。

但是這種把經濟成本帳外部化給民間企業的作法,短期來說勒一勒褲腰帶民間企業是能撐過去的,反正他們早就習慣了過往這些年的各種政策反覆成本,問題是如果長達兩年以上的時間,國民都因為收入受影響、出入受到管控而消費不振,虧半年一年可以忍一忍等待疫情過去,持續兩年以上的虧損會讓大量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而無力繼續撐下去的,頭一年還能讓銀行放水借貸給企業度難關,可是第二年第三年如果看起來還是沒有營利可能,就算放水企業也不願意借了,借錢也是得還的,如果借來虧,再好的條件也是沒人肯借的。

更何況歐美採取共存策略的目的是感染率達到以後就可以開放,恢復生產,而經過幾年大放水以後很高的可能性會在開放之後很快加息壓通膨,而中國長期清零管控的代價就是更慢時間才能恢復生產,等到中國開放恢復生產時,面對的是大量民營企業資金枯竭面臨倒閉,民眾因為兩年封城苦哈哈不敢消費,中國政策上必須降息放水來救市時,剛好撞上美元升息,你覺得那些企業身上一屁股債,獲利前景看壞,就算低利從中國銀行借到錢,是會拿來用在國內投資?還是把錢放到國外就算領利息報酬率還更高?又或者直接遷廠遷到更早開放生產已經產生解封紅利的地方?

我覺得這些都不需要讀過什麼經濟學,光靠常識就能在 2021 到 2022 年判斷的,可是照樣一大堆讀過夭壽多書的人引經據典在那兩年一直掉書袋講違逆常識的論點。

我又翻舊帳倒不是說讀很多書沒用,而是說,讀很多書並不能阻止你戀愛腦鬼遮眼。

< 資料來源:周布雅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