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農夫」音樂家舒曼

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在音樂課上聽老師彈鋼琴,他彈了一首「快樂的農夫」,輕快優雅的旋律,讓我很陶醉。老師說,這首「快樂的農夫」的作曲者名叫舒曼。

後來我才知道,「快樂的農夫」是舒曼的浪漫幻想,其實,在舒曼所處的時空裡,大封建領主下的農民,真正快樂的應該不會很多;而舒曼本人,也有很長的時間是處於憂鬱之中,也不快樂。

小時候聽老師彈奏舒曼的「快樂的農夫」時,讓我忽然憧憬,有一天如果有機會學鋼琴該有多好,可惜我沒有學琴的環境;舒曼之所以走上音樂之路,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法蘭克福聽了一場帕格尼尼的演奏會,從此立志要成為一名鋼琴家。舒曼比我幸運,他的家境讓他可以學習音樂。後來成為聞名後世的作曲家。

今天是舒曼(Robert A. Schumann)的冥誕,他在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國薩克森的小鎮茲威考,他的父親是一家書店老闆,兼營出版。所以舒曼小時候就讀很多書,酷好文學。他的父親則引導他向音樂方面發展;但他媽媽卻希望他讀法律。

舒曼12歲時曾組織了一個小型的管弦樂隊。之後出於對文學的熱情,又組織了一個文學社,開始寫小說、散文、詩歌,以及藝術評論。

不過在父親過世後,他曾順著母親的期望,去萊比錫、海德堡大學攻讀法律。但終非他的志趣。20歲那年(1830年)終於在聽完前述帕格尼尼的演奏會,決心專攻音樂。

他因起步較晚,求好心切,過度練琴以致傷了手指,難以復原,當鋼琴演奏家的美夢破滅之後,他轉而從事作曲和音樂評論。感情豐沛,生性熱情的舒曼,創作了許多被歸類在「浪漫主義」的音樂作品。

富有民主主義思想的舒曼,曾在1834年創辦了《新音樂》雜誌,並用兩種筆名,扮演兩個人的角色,進行不同觀點的思辨。

1843年舒曼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年赴德勒斯登任合唱團領隊;1850年舒曼搬到杜塞道夫,擔任樂隊指揮。

然而,這位浪漫主義的音樂家,內心世界卻充滿著憂鬱與挫折。1854年他曾一度投萊茵河自殺,幸被船夫救起。

那個時代,許多文人、藝術家,常有逛妓院的風氣,多情而憂鬱的舒曼顯然也有這習慣,且感染梅毒。晚年他被送入波昂一家精神病院,他的妻子克拉拉(也是一位鋼琴家)一直照顧他。1856年,46歲的舒曼於波昂病逝。

回顧舒曼浪漫又憂鬱的生命史,心情是否波盪起伏?建議你去聽一首他的「夢幻曲」。

 

< 資料來源:李筱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