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論 國家觀

中國,是源於夏商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清到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通稱,其實是權宜的國家概念。與歐洲從大帝國分解為多國家相比,最大差別起於秦帝國併六國成大一統國家,內部存在著多元民族。自認為漢人帝國,其實元帝國是蒙古人統治,清帝國是滿人統治,你民族中有我,我民族中有你。

歐洲工業革命後市民社會興起,帝國轉型為君主立憲民主國家,向世界擴張的時代,清帝國仍坐井觀天,自以為是天朝。漢字文化的言語性經歷長時間的演化,名實之問有極大的對應關係,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相沿成習。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中國意理辯證反映名實論詭異,其來有自。

中國文化(去國家識別稱中華文化)文勝於質,相形之下,台灣文化質勝於文。一個譬喻:中國文化的言語狀況源於歷史悠久,彷彿鈔票印刷精美,但準備率不盡充分,可能是偽鈔;台灣文化的言語狀況相對淺短,有如鈔票印刷略嫌粗糙,但準備十足。中國文化有廟堂歷史,善於舞文弄墨,語言城府深;台灣文化源於庶民,較為素直,語言純樸。

中國文化優越論吹噓成風,諸子百家鬪艷,蒙古人入侵建元帝國,滿州人入侵建清帝國,均被吞噬於中,顯赫武功徒成形式,面對文治仍被含納。元帝國、清帝國,官僚體系仍賴漢字文化系統。相互異化或互相內化,涵容成中國的形色。

近代意義的世界是以歐洲文化形塑的文明,中國自恃優越採取拒否態度,曾有東亞病夫之稱。以民主革命為名的民族革命推翻清帝國,走向中華民國。民主化未成,再經社會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馬列主義大國,文化變形嚴重。

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台灣與中國短暫再連結。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在接收代管,在原已割讓日本的台灣上倖存,台灣文化從原本清治條件,歷日治五十年經由日本歐洲化的文明洗禮,在二戰後再中國化,殖民與被殖民相互涵容,再加上美國文化影響,形成雜種體質。

歷史積累沿習形成的台灣文化交織世界文化性格,文勝於質和質勝於文並置。台灣文化含有中國文化(去中國化是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化,擔心脫歷朝中華文化多慮了)、日本文化、美國文化甚至歐洲文化之說也成立。

台灣的特殊歷史構造形成多元文化形貌,前近代、現代、後現代交織,經驗主義實用化,工具性強,有助於經濟發展,但仍須提升精神高度。同為漢字文化圈國家,台灣要像日本和韓國一樣,也要從國家主體性的視野發展語言、文化。廣義的中國或說中華文化在台灣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不要本末倒置。看看近代中國政治的樣子,中華文化需要的是反思而非美化!更不要自我吹捧!台灣文化也要自省精進!

(作者是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廣場》〈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