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發展

美國的建國歷程始於一七七五年到一七八三年的獨立戰爭,民主的發展源於一七八七年夏天,費城的制憲會議。會議開始時是五月,入秋的九月完成「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建議書,提請各州批准。美國開國先賢包括華盛頓、富蘭克林⋯,都參與了制憲。總統府。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美國開啟了國民國家的歷史,不同於帝國轉型的君主立憲國家或共和國,美國是一群來自大英帝國的移民懷有民主信念的開拓者形塑的共同體,吸引了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加入者形成的國家。

美國的民主發展立基於「美國憲法」的國家精神,從十三州擴充到五十州,星條旗飄揚在本土,及於世界。儘管期間的一八六一年到一八六五年,發生南北戰爭,幾近分裂,但最終維繫了一個廢除奴隸制,推動經濟的現代化,走向更文明的國家。標榜國家「民有、民治、民享」的林肯,成為開國元勳之後最令人崇敬的總統。

世界上許多帝國轉型國家或新興國家的人民面對自己國家困厄時,都喜歡移民美國。更甚者,一些專制獨裁國家的當權家族或富豪常避居美國,而不積極建構自己國家的適合生活條件,甚至是壓迫者的共犯。戒嚴時期的台灣,黨政軍特權力圈就氾濫著這種投機現象。

不努力建構民主的政治條件,卻嚮往他國的民主環境。世界上許多國陷於這種情境,反映民主的文化性:意義的形式和儀式。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權分立,加上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互動關係,形塑了權力構造的有效運作。美國之所以為美國,儘管政治衝突常在,總統、國會改選也見紛亂,反映族群多元化,以及意識形態和利益形態的衝突,但民主的發展保持持續化。

台灣,這個仍以「中華民國」為名,面對一九四九年被取代了立國時統轄領域,以殘餘中國在台灣倖存的不完全「國家」。一九八七年解除了戒嚴體制,民主化之路發展並不順遂。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形式上已是生活在台灣的人民的國家,存在著中國意理或藉中國意理阻礙國家從虛構、殘餘、他者的情境脫離出來的努力。

民主化讓生活在台灣的人們對在台灣這個國家具有權利和責任。台灣的國家困境、民主發展的困頓,每一個對民主國家有憧憬的台灣人民都須面對。比起民主黨賀錦麗或共和黨川普誰當選,台灣更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的國家要靠自己,更要關心台灣的民主發展。

美國的民主發展或許不完美,吸引許多國家的人民投奔。台灣與中國也有許多逃避自己國家責任或追尋美國夢的人們。珍惜台灣的民主化,生活在台灣的人民才有主體性的尊嚴。不能只是錢錢錢!國家是共同體的文化想像和政治構造,每一個國民都是國家的主人。台灣的民主發展是台灣這個國家國民的權利也是責任!

(作者是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廣場》〈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