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星辰—陶百川

#燦爛的星辰

今天台灣從威權政體轉型走向民主政體,受到世界(中共除外)的肯定,有許多重要人物貢獻極大,我們不能忘記。我在寫完全書《燦爛的星辰》之後,特別在此補充數人。

#補充壽星之二

「我們現在所當檢討的,乃是台灣是否已無強凌眾暴之事?台灣的吏胥勢豪,是否尚可夤緣為虐魚肉人民?人民受了吏胥勢豪的壓迫凌辱,是否呼籲有門,而且一定有效?法律的尊嚴,法治的貫徹,應該是現代社會的屏障,可是司法官的審判能否獨立而不受干涉?執法的人是否仍在知法犯法?民間是否已無含憤茹痛之人?獄中是否已無六月飛霜之冤?」

–陶百川〈報國與思親〉

曾有「監察院的包公」之譽的陶百川,不僅職司風憲、為民喉舌,也對台灣的民主運動發揮啟蒙、催化的作用。

陶百川出生於1901年(清光緒27年)1月19日,中國浙江紹興人。

1926年(民國15年)畢業於上海法科大學;1934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

曾任上海市臨時參議會參議員、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法處長;1948年當選第一屆監察委員(上海市選出)。

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他曾任監察委員30年,但與一班因「動員戡亂」體制的保障而任終身職的「萬年委員」不同,陶百川勇於糾謬懲瀆,諤諤直言。以1955年他和同為中國國民黨的其他九位監委,聯名彈劾行政院長俞鴻鈞案,名聲昭著;1960年陶百川提案廢除報禁,不為蔣政權接受,他仍為民主法治努力不懈;他曾因司法人員執法問題,彈劾高等法院院長,並糾正過情治機關。

他有一篇傳頌一時的文章〈一位監察委員的狗生哲學〉,把身為監察委員的自己,比喻成一條看門狗,不讓宵小盜竊入門,充分反映他嫉惡如仇的人生觀。

他雖然是中國國民黨黨員,卻非常同情1970年代的「黨外」民主運動,對於民運人士遭受箝制的處境,極表同情,例如他有一篇文章叫做〈黃台之瓜不堪再摘了〉,是他對於行政院準備限制各級民意代表的言論免責權(其實是針對當時黨外人士而發),提出嚴正警告,用心良苦。

由於他同情「黨外」民主運動,又與當時黨外的民運領袖康寧祥等人私交很好,因此他被國民黨內部稱為「黨內的黨外分子」。

然而,與其說他同情民運人士,毋寧說他的言行,也是民主運動的一環。他不僅是民主運動上的諤諤之士,更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鼓舞者,更是身體力行者,例如1971年頃,在面對民間要求國會全面改選的呼聲中,陶百川毅然率先辭去監察委員。只可惜,他的嶙峋風骨並不能感動其他的眾多「老賊」(當時民間對老委員的稱呼),國會全面改選直到20年後才落實。

《為人權法治呼號》、《知識份子的十字架》陶百川這兩本書的書名,正好可以用來做為他一生的寫照:他背起知識份子的十字架,一生奉獻於對民主法治人權自由的追求與維護。他不畏權勢、辨冤白謗、懲貪糾瀆的包公精神;他不戀於權,敢於批評時弊的耿介態度,以及他對言論自由、人權尊嚴、民主法治的擇善固執。

1985年夏,總統蔣經國曾問陶百川:「我和父親來台灣已經40年多了﹐為什麼台灣民間還有很多人對我們父子不諒解?依你看,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台灣人懷念?」陶百川依然直言不諱回答:「不要再戒嚴了,應該回歸民主憲政」。兩年後,台灣終於解除戒嚴。

陶百川於2002年8月9日病逝,享壽101歲。

< 資料來源:李筱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