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的聯考戒斷症

日前,《聯合報》的「數學生活化害死學生 李家同:博士班再談翻轉教育」一文,報導了李家同若干教育意見。報導的重點集中在李家同對教學「生活化」,以及加強「探究」的批評。他認為這些東西都太困難了,為了程度比較不好的學生,應該要回歸基本的東西。

這些說法並沒有什麼新意,顯現的就是李家同在教育上一貫的保守。李家同三不五時就會針對教育議題「發作」一下(而且永遠都是同樣一批媒體配合報導),但其教育理念非常粗陋,可以一言蔽之:那就是「回到聯考時代吧」!

抒發威權時代鄉愁

「聯考」之於李家同和他的好夥伴們,既像是宗教信仰、也像是毒品。當他們拿聯考的標準批評現代的教育,認為升學機制應該單一化、考試方式應該只有紙筆測驗、教學方法強調填鴨式的反覆練習、教學內容也應該縮限在狹窄而明確的範圍時,他們其實並不是從務實的觀點,來考量「這樣訓練學生,比較符合社會的需求」。 

他們只是在抒發自己對威權時代的鄉愁:以前那樣多美好!世界如此單純,學校只給一套標準答案,政府說什麼就是什麼,為什麼要「強迫」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會思考的自由人? 

不用有什麼高深的教育學素養,只要隨便到哪個「業界」去問一圈,他們都會告訴你,企業期待學校產出的是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而聯考時代的教育恰恰就是最害怕學生有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為沒有什麼比威權體制更能造成效率低下與無意義的幻象了,它自己就是最大的問題。我們就算不考慮學院裡的教育理想性,光是比對商管財經書籍所要求的「人才」,與傳統教育體制所提供的訓練內容,其落差就不可以道里計。 

因此,從1990年代以來的「教育改革」,並不只是少數專家學者的任意妄為,背後是有社會的急切需求在推動的。即便方向和力度不能盡如人意,但「非改不可」已是普遍共識;相比之下,李家同的聯考信仰真的只是鄉愁,而非面對現實的方案。 

所以,當李家同開口談教育時,總給我一種濃濃的「聯考成癮」之感。教育制度變革了這麼多年,他卻還沒能戒掉「聯考」這種毒品,隔一陣子就會戒斷症發作,扭動起來不甚雅觀。他主張自己的看法才是務實的,然而所述之事往往只是弔詭地證明了聯考成癮者是多麼淺薄。 

不知因材施教為何

比如他說必須重複教導基本的東西來挽救後段學生,卻沒意識到可能正是因為傳統教法與這類學生的認知模型不合,才造成他們成績不佳;當他大肆批評探究式教育之不可行時,人本的「數學想想國」和「科學高興班」卻早已研發出成套的教材和教學法,體制內的中小學也有許多教師做出了成果。

但這些東西,都不在聯考成癮者的考慮範圍內吧。因為這樣的人從一開始就是能夠在那種畸形制度中適應良好的物種,所以他們不願去理解還有其他可行的方法。他們認為,讓所有人都面對單一的篩選標準,就是「公平」、「有效」的;就像用飛行能力來測驗叢林裡的所有動物一樣。你若剛好沒長翅膀,一定是你不夠努力,還在戒斷症狀中扭動的他們可不知道什麼叫做因材施教。 

作家、《秘密讀者》編輯委員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