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目的

在我回答那位要出國唸博士朋友的第二題中:

只要拿到博士學位,這個頭銜就一直可以掛在自己身上,即使是白痴也不會被人發現。

有沒有很中肯?

蓋掉名字沒有人會相信這是康乃爾大學法學博士講出來的話,根本法盲:被告去上民粹網紅的直播討公道。

大家都知道共產主義為這個世界帶來的非常大的災難,許多人為馬克思緩頰,說不是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不對,而是執行上出了問題、或太高估了人性。

我覺得羅素的評論最中肯,卡爾·馬克思的哲學本來就是災難性的。

羅素說:如果某種哲學要帶來幸福,就應該從親善的感覺中得到啟發。馬克思這靈感並不是來自友善的感受。 馬克思假裝他想要「無產階級的幸福」,但他真正想要的是「資產階級的不快樂」。 正因為那個負面元素,那個仇恨元素,他的理念才產生災難。發願行善的哲學,必須是由善心感受所啟發,而不是由非善心的感受所啟發。

很多進步青年或所謂的左膠,都有同樣的問題。表面上是為了「無產階級的幸福」,但真正想要的是「資產階級的不快樂」,大家都不快樂,或變成一樣糟的狀況,就再也不會有任何的不公平,這樣的世界觀是變態的!

幸福的祕訣是:讓你的興趣儘量的擴大,讓你對人對物的反應,儘量地傾向於友善。

~羅素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