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相關文章

 228的個人雜感

228的個人雜感

印象中筆者還沒有對228有完整點的感想,所以今天來聊聊。 就一個外省第二代來說,228這個日子真的是很無感,不光是個人體驗欠缺的問題,還包括筆者從小到大,周遭對228事件完全沒有任何接觸。所以看到網路上一些人盡說些風涼話,某種程度上筆者是可以理解為什麼,因為就真的是無感。 但是這個無感,卻是當今台灣文明停滯不前的一大主因。讀者有沒見到我們身邊的人,對於任何沒有體驗的事物,尤其是跟政治歷史文化相關的事件,基本上是毫無興趣,不僅興趣缺缺而且充滿偏執,傾向把每一個事件標籤化。這種標籤化是我國教育制度造成的,雖然要講可以講十萬字,但不是這篇的重點。重點是標籤化習慣久了,好像每個事情只要有處理過,可以貼上個「處理中」、「已結案」的標籤,就可以塵封起來當沒發生過。也就是這種態度,導致台灣不停的虛耗,讓我們不停地重複相同的動作,沒有做過根本上的檢討。 扯的稍微遠了些,就一個外省二代來說,看228事件的各方反應是很有意思的。首先是筆者個人,早就把外省第二代這個名詞,當成純粹是一種標示個人譜系的方式,便於讓人理解筆者個人的生長背景。若有人要問筆者是哪裡人,那當然是台灣人無誤,生於斯長於斯,爹娘都葬在這裡,怎麼可能不是台灣人。 那筆者怎樣看待228事件?個人的看法,屠殺就是屠殺,清鄉就是清鄉,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脫罪,那些動輒以大時代的悲劇來解釋的蠢蛋,就叫他們用同樣的大時代概念,來徹底清算一下當年的錯誤如何?他們肯定不願意。 屠殺就是不分青紅皂白亂殺,目的不脫鎮壓、威攝、強盜。清鄉就是要把知識分子、領導階層徹底拔除,目的為剪除任何可能的反對聲音,提供後續統治的便利性。228在這兩項上通通做到,就是屠殺與清鄉,沒有其他好說的,死亡人數跟牽涉範圍多寡,僅能說明是屠殺或是大屠殺,但不管是悲劇還是慘絕人寰的悲劇,他媽的都是悲劇,那些成天說228沒死多少人的真的是欠罵。 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猶太人的悲劇就不論,土耳其清洗亞美尼亞人也是以百萬計,我們小時候天天在書上講的南京大屠殺就更別提,這些都是類似的狀況,為何有一群人講到228就是努力要否認?而否認的理由千奇百怪,說穿了就是認為死的人不夠多,死的族裔誰比較多等等。簡單說,悲劇本身不重要,對他們來講死了誰跟死了多少才重要。 神經病。 筆者是認為,不需要跟這種人瞎扯,台灣現在最欠缺的是真相,而這些人口口聲聲說要講歷史拿證據,但每次要提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要調閱過去數十年的相關資料,或是審視過去歷史,還給相關人等公正的評價,讓屠夫得到其應有的歷史地位。是哪些人從中作梗? 筆者想說的是,這些人之所以可以如此理直氣壯,成天要我們勿忘南京大屠殺,但228過去了就放下,並不是什麼喪心病狂之類的問題。這問題的本質是歧視,這些人打從心底看不起這塊土地,瞧不起所謂的台灣人,在他們心中中國跟台灣是兩種不同階級高低的人種,而他們是高高在上不容褻瀆的那一群。 筆者講過很多次,這些迴避一切核心問題,只會跟你講禮貌的混蛋,跟郭X英是同一種人,心中充滿著階級歧視與種族歧視,想盡辦法要利用制度與法律的漏洞替自己牟利。對他們來講,死多少台灣人都沒差,反正都是台巴子賤民,但自己退休金少兩塊錢則是攸關國家存亡的大事。會有這種思維的被罵天龍人,不是活該是什麼?在台灣製造仇視的正是這種混蛋。 228是個歷史悲劇,已經是無庸置疑的事情,但筆者的看法是,會有那麼多的雜音,還有加害者在那邊鬼扯連篇,國民黨身為當事政黨竟然可以裝死到今天,其理由就只有一個:沒有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不是要把人拖出來鞭屍,而是要把真實的過去揭露出來,是什麼就是什麼。都幾十年過去了,還活著的人也沒多少了,我們這些還有許多未來要走的人,要的是什麼未來?是一個依然撲朔迷離各說各話的未來,還是把一切全部公開透明化? 沒有真相是不會有原諒的,若我們只在體制外打筆戰,而不去改變體制,由國家力量成立具有強制力的調查組織,以後每年的今天都會有相同的事情發生,大家還是會吵一樣的問題。 最後是筆者個人的心聲,身為一個外省第二代,在白色恐怖年代,先父身為國家機器中的一員,還可能直接或間接參與了迫害的工作。即便如此,筆者還是支持,徹底的調查與清算過去歷史,包含228事件與之後的白色恐怖年代,將所有的資料解密與公開。同時支持國民黨以自己的黨產,去賠償所有受到國民黨威權體制的被迫害相關人士。 國家都二次政黨輪替了,沒有道理讓我們納稅人,去替還存在的加害者賠償。
王立 2015-03-01
 個人觀點:美軍的東北亞戰略

個人觀點:美軍的東北亞戰略

  最近看到幾篇轉載的報導,覺得很有意思,大意上就是美國要如何的幫助日本在東北亞軍事發展,換個角度說就是美軍用怎樣的思維去考量,當日本要承接美軍在東北亞的角色時,該用怎樣的方法或是軍事部屬來達成目標? 筆者這些年在網路上看到一些分析者,似乎都還在用舊思維去思考新戰略,概念上不出地緣戰略學,但往往欠缺兩大致命專業,一是對周邊國家的內部政治情勢不夠深入,二是對技術發展缺乏敏銳度。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大約十年前,筆者在跟人討論區域控制的概念時,有提出火力控制的觀點,當時是覺得自己很前衛啦,後來才曉得海軍的觀點已經是這樣。 筆者先大致解釋一下區域控制的概念,當我們要控制一個區域的時候,會派陸軍各個要處設立據點,據點連成線,防線連成面。這個概念自古以來都沒變過,但隨著技術演變則有很大的不同。冷兵器時代,要控制一塊區域,受限武器因素,只能把部隊展開非常長的距離,每間隔一小段就要設立兵站,提供後備兵力。因為沒望遠鏡,若沒騎兵要追人很困難,想要實質控制一個戰區,就得用巨大的兵力填補每個空隙。 但隨著槍枝大砲的廣泛使用,已經不需要士兵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據點已經可以拉開到數十到上百公尺遠,在據點之間只需要設立一些障礙物,基本上是不需要擔心敵軍會大搖大擺進入到我方防區內的,而從這時候開始,心理上的障礙也開始出現。因為槍枝的射程遠,只要一個區域內讓敵軍發現有狙擊手的存在,就會對進入這區域內小心翼翼,甚至狙擊手早就離開,敵軍依然會謹慎提防。 這個概念延伸下去,就是布雷的想法,戰場上的士兵不會幹蠢事,明知前方有地雷原,還是大無畏的橫列前進,以自我犧牲換取後方同胞的安全。近代戰爭的紀錄在在顯示,一次狙擊或是一次觸雷,都會讓一整連的部隊遲滯相當久的時間。 所以這個區域控制的概念,已經從實際看到軍隊,到沒有軍隊也可以造成心理上的壓力。而到了現代,因為各種遠距離監控技術的成熟,以及長程火砲、飛彈等兵器的大量使用,對於歐美等科技先進國家,很多年前就已經出現火力控制的概念,這個正式的名稱還沒有定論,但概念已經在戰場上被美軍確實應用了。 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在一大塊區域內,不僅沒有我方步兵,連據點都沒有,但有許多小型的監視設備,乃至於空中的衛星、無人機監控,只要區域內出現敵軍滲入,數十公里的長程砲火、空中打擊就如雨點落下,只消一兩次的威力展示,可以讓敵軍根本不敢進入這個區域。就心理層面來說,當敵軍知道這邊處在你的完全監控下,進入會被集中火力殲滅,若沒有砲火則會疑神疑鬼擔心中計,等於這個區域已經被我方徹底控制。 這在陸地上,顯然還有很多改善空間,但用在大海上面則是幾十年以上的概念。讀者若有追蹤,應該會知道日本亟欲發展的目標,水面下是潛艇,水面艦則以神盾系統的戰鬥群為主,日後還會有直升機航艦為艦隊核心的小型航空戰鬥群。在大海上你不可能撒豆成兵,所以找到敵艦並予以殲滅是非常重要的,在二次大戰前後,所羅門海戰美日戰艦在數十公里外對轟,艦載機在數百公里的範圍內搜索與攻擊,已經算是艦艇視距外。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反艦飛彈已經證明,只需一發就可以擊毀要價不菲的驅逐、巡洋艦,所以現代海軍無不追求早期預警與先制攻擊的重要性。一個神盾戰鬥群配合預警機,有極大的索敵範圍,加上裝載大量飛彈,提高艦隊的攻擊力,配合多種反飛彈系統,對來襲的飛彈予以破壞,保護艦隊核心。這種科技要配合的艦隊,沒在跟你講求飛彈比較大顆,船隻比較威武,這是徹底的國家軍事科技實力比拚,先被發現者就有很大可能會被殲滅。 為何筆者講到這個?因為日本建立的艦隊群,很明顯的在科技實力上遠遠超過中國解放海軍,幾乎是一個小型的航艦戰鬥群水準,具有遠洋獨立作戰的能力,而美軍智庫提出的好幾個作法,諸如在東北亞列島設立雷達與水下監聽系統,甚至是像布雷一樣,在大海中不定點的放置機動監聽設備,要讓日本到台灣的島鏈中間毫無空隙。 簡單說,就是在區域控制的程度上,做到徹底封鎖中國海軍的力量,使其完全出不了第一島鏈。這個控制不是放幾艘船在那邊嚇人,是要讓中國知道,日本有完全的能力可以掌控所有水面、水下艦艇進出第一島鏈,然後日本也有完整的艦隊群可以獨立作戰,在你中國海軍無力企及的太平洋上隨時發動攻擊。 這已經不是那種一次大戰,德國還有海盜船可以偷偷開到大洋的故事了,而是在科技實力上,日本加上美軍的協助,已經有能力做到滴水不漏的監控。解放軍艦艇只要一出海就會被察覺,進入第一島鏈範圍就會被嚴格的監視。講不好聽一點,若智庫建議的跟日本建軍的目標都有達成,中國海軍真要跟日本海軍幹架,會比上一次甲午戰爭還要悲慘,不消幾天就被殲滅殆盡。 那美軍為何敢放日本這頭老虎出閘?筆者還不敢斷言,因為有些技術問題,大概要筆者這種物理人才能體會,但也沒證據。筆者只能大致上猜測,雷射武器跟電磁炮的實戰應用已臻成熟,而其用途與實際能力絕對不會只有目前公開的那些。但這些科技,足以讓美軍可以在第二島鏈,就能夠實際控制整個西太平洋,而且中國完全無應對能力。 既然美軍已有這種能力,那退出東北亞讓日本去承擔防衛義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反正當前對日本來說,真正影響生命線的是中國,只要中國持續強大並有對外擴張意圖,日本就會傾盡全力對抗中國。這麻煩的是南韓,不過南韓第一個要操心的不是日本,純就軍事意義來說,美軍退出東北亞,日本自衛隊軍隊化還對南韓有利的多。 筆者個人的想法是,台灣的角色呢?雖說對馬政府完全不需要抱持期待,但美軍若確定東北亞的防務要交給日本,日本對台灣的經濟、外交乃至軍事壓力很快就會過來,最快下任總統就要面對,我們有這準備嗎?對日本來說,東北亞到東南亞整條帶狀區域,是否被中國控制可是攸關生死,絕對不會放任台灣親中下去。 就現實主義來說,若我們不想統一,日本就是一個可以開價碼的對象,在這種時候還在那邊抱持詭異的仇日情結,神奇的民族情緒,例如看電影KANO會大罵媚日的… 不把這些人踢到一邊去,真的會對我們還要在台灣生存幾十年的年輕人,造成真真實實的威脅。
王立 2015-02-23
台灣教育中看不見的手

台灣教育中看不見的手

  這一篇要來談談學生需求的問題,雖說是大哉問,但筆者想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談談。主要是因為多半的人都沒意識到,自己大聲拿著數據檢驗的事實,往往忽略太多社會文化因素之複雜。筆者在這邊就把問題簡化一下,把學生依照升學制度,分為升學型跟技職型兩種,比較容易讓在台灣的讀者有點體會。升學型的學生有很多特點,諸如對知識的熱忱與成績的追求,平均來說求學態度也比較好,對老師來說是比較好帶的。技職型的學生在目前的國中階段正巧相反,對知識學習興趣缺缺,成績好壞並不在意,重點是態度很差,反抗性強。到這邊讀者是否有發現一個大問題,為何在國中階段就可以區分出這麼顯著的界線?這明顯是制度造成的現象,而制度不單是教育本身,還有經濟文化等相關因素在。舉兩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公教社區成長的小孩,在耳濡目染下已經養成讀書的習慣,早早得知怎樣適應學校制度,而當一個學生在郊區外勞工較多的集合住宅區成長,他接觸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環境,對於學校生活之適應也有困難。把問題更加簡化一點,就是升學型跟技職型兩種學生,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對於成就感的獲得來源就已經不同了。而不巧的是,我們的教育制度打一開始就只是依照成績篩選學生,對於技職型的培養早就不合時宜。所謂的不合時宜,不光是教材本身跟不跟得上時代,最大的重點是需求不同。升學型的學生早就可以從學校成績中獲得成就感,可以透過不斷的回饋加強,此時重點應該放在教材本身是否適合,例如最近的歷史教綱爭議,就足夠讓我們去思考,究竟是要訓練學生對歷史的思維還是洗腦就好。但技職型的學生呢?不巧筆者這幾年帶這種學生最多,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絕對不是天生討厭讀書這種偏見。共同的特質就是基礎數學不好,打從小學中年級就爆了,由於這階段的數學延伸到高年級數理科學習,所以這邊一旦沒學好,又沒遇到好的老師慢慢帶,父母也沒送去安親班惡補,那就真的完蛋。為何筆者說這些人智力水準並沒有比較差?多虧現在多元教育的功勞,有很多機會可以從其他方面評估學生的能耐。好比工藝家政課,有些技職型學生明顯有極佳的立體空間觀念,對於掌握烹飪與裁縫上的技巧也明顯很好,這扣除他們家庭本身可能從事相關職業,結果也是一樣。相對的,升學型學生在此的表現是相同的,在這種沒有可以反覆練習操作的項目上,筆者看不出能力在兩種學生上有差別。要說有最大的差別,在筆者個人遇到的例子中,就是對學習的熱忱,更應該說是面對挫折的容忍度,有著天差地遠的不同。筆者思考過這些問題,也與很多家長溝通過,翻過國內外的案例跟書籍,其實這找不出一個明顯的答案。但很清楚的是,在台灣這邊,低成就的學生最後多半成為技職型,他們不知道自己要幹嘛,覺得人生得過且過就好。言歸正傳,目前當今台灣教育界普遍認知的事實是,學生原生家庭的教育程度,對於決定子女教育程度的影響極大,相關因素還有經濟狀況、家庭背景、地區文化等等。但大體上來說,父母親的學歷對於子女學歷有著正相關的因素在,至於為何會是這麼有關,一般咸認是對父母教育的認知,高學歷的父母對於台灣社會重視學歷的程度,有較為清楚的認識,而且也比較知道怎樣有效率地投入資源在子女教育上。為何低成就的學生,往往家庭背景都是父母低學歷居多,這些家長就算為了孩子的成績著急,也很明顯不知所措。為何有高度學習熱忱的學生,爹娘有大學學歷以上的比例超高。這難道是智商造成的?別鬧了,任何一個在基層待過幾年的教師,都會知道不管哪一型的學生,其智力程度不會有太過巨大的差別,差別在於他們在哪些項目上有過努力。高成就的學生是早早適應學校制度的那批人,家裡也最有資源找到方法處理的那種。低成就的學生與其說是他們早就放棄學習,不如說「我的一生充滿挫折」,從小到大遇到課業困難,父母幫不上忙,就算要送安親班也不見得有錢,有錢也不見得可以找到會教的,連鼓勵小孩繼續前進都沒辦法。筆者就見到很多家長,認為這些學生本性不好,不應該花時間在他們身上,應該把資源投入到升學班之類的項目。兩造結果比較之下就是,高學歷父母的小孩,除了很誇張的以外,大部分都可以救到水準之上。低學歷家庭的除了很聰明過人的以外,大部分的都會掉到水準之下。正好就是我們現在用升學成績決定你未來的高中與技職兩大體系類型。 等等,這講了一圈好像是循環論證?是的,一點都沒錯,只要我們的制度不加以修正調整,沒去想清楚低成就學生到底為何發生,就會持續出現用智商跟基因這種腦殘理論去論證的人。這篇循環論證本身就在證明,我們的制度是在重複複製相同問題,沒有解決的方案,光是討論對錯,救不了任何小朋友。
王立 2015-02-17
 選後一個月觀察感想

選後一個月觀察感想

說是觀察感想,其實是太忙了沒空想東西,只好寫寫去年底市長大選結束後,過了一個月的網路與生活觀察記錄。當然,這沒什麼特別的,因為全台灣幾乎都在看柯文哲搞什麼鬼,連筆者上班的地方都在談柯市長又在幹了什麼。 一樣先說結論,那就是「到底崩潰完沒有?」 網路上深藍的朋友,到了現在還在崩潰中,當然他們講話是很理直氣壯的,不外乎「到最後就知道了」、「作秀!還不是要跟財團妥協」、「你看他終於露出台獨的本性了」。說實在的,作為朋友實在不想去翻這桌,但就觀察角度來講真的是饒富趣味。 從選前努力替連勝文抹粉,幫一個本來就沒任何行政經驗跟能力的公子,吹噓成有強大團隊跟黨政資源挹注的國民黨新人王,直到選戰中後期一天到晚秀下限,秀到連護航都護不下去。怎麼說護不下去?看他們把焦點轉到柯文哲講了那些話,然後一字一句的拆解跟腦補心中小劇場,就知道自己的場子沒戲可唱,只好酸對面的場子賣相不好。 大選開票後,果不其然徹底崩潰,從台北市人理忙濫情到台灣民粹作祟,嚴重點的可能還會預測外星人即將攻打地球。選後日子還是得過,就看他們這個月來不停的到處酸人柯粉,成天盯著柯文哲一言一行,不停地發表新的預測,然後過幾天又崩潰再換一個新預測。總之就是一句話:「不管啦,我一定要看到柯把台北市搞爛。」 這如果不是有病,就是得不到由愛生恨的真愛。 要怎麼說呢,直到今天為止,柯文哲主要都是在除弊,興利的部分還在草擬一堆SOP,雖然筆者認為柯市長不會敗在SOP,是其他東西上,不過看這些朋友的崩潰程度,心中實在不忍。 任何一個腦筋正常的人,看到美河市、雙子星、大巨蛋的資料,都會驚訝到政府對於財團的寬容與讓步,正如同柯文哲說的「虧錢這麼委屈就換人做啊」,到今天為止財團連個放棄的屁都不敢放,就知道虧錢根本是唬爛,賺多賺少才是重點。既然這些根本就是準弊案,動輒幾十上百億的案子,每一分一毛都是納稅人的錢,為何這些崩潰的朋友,還幾乎全都是深藍的,會這麼努力想要告訴大家,一切合法絕無弊端,讓財團賺多一點才會有人想要投資? 除了真愛以外,還真的找不出理由替這種行為解釋了。 撇開真愛無敵,像極了分手情侶天天追人家臉書然後腦補的狀況,筆者分享一些身邊周遭的情況。 不可否認的,柯文哲是一個現象,他把台大醫院那種效率與決斷力搬上政治舞台,讓台灣民眾不分藍綠與縣市,看到了什麼是世界級的管理手段,其耳目一新的感覺,各地縣市長的施政都被拿來比較,這尤其是在某幾個縣市特別明顯。 就已身邊有在台北市政府相關單位工作的人來說,大體上還是持肯定態度,畢竟認真工作的人是多數,打混摸魚的比例並不高,只是好死不死通常年輕的被迫很認真,一堆老油條混的比兇悍。這些難道旁人看不出? 筆者身邊一堆公教人員,對這種打混摸魚還可以往上爬的人是深惡痛絕,過去因為意識形態,這些人對陳水扁市長恨之入骨,連帶地把行政革新的部分都要一筆勾消,馬郝十六年雖然感覺對了,但真要問他們政府施政,還真的不是嘆氣兩個字可以解釋。 當然,讀者也可以說,幹到這麼爛都可以連任,難道不是意識形態作祟?這當然是意識形態,還是某一種的真愛,只是大多數人都會裝死,假裝中立理性客觀是對情感有強大的催眠力。但換個方式說,扣掉意識形態的問題,多半的人還是希望把事情做好,至少不要擺爛,長官也能夠扛起該扛的責任,別凡事往下推。 筆者不止一次提到,當今國家經濟衰敗,政治局面混亂,其根源就是馬英九這批老國民黨,不僅思想落後,作為手段跟肩膀都幾乎沒有。因為自己無能,身邊的盡是財團代言人,從小到大接觸的都是官二代,既無歷練也無經驗,純粹依靠政治鬥爭起家,怎麼可能會把事情做好。各位讀者,馬英九怎樣選上總統的?仔細回憶一下,除了打扁罵扁跟一切都扁李害的,請問馬這個人有提出任何具體可行,實際證明過他做得到的給人看嗎? 國家會衰敗,行政機關的失能就是最大原因,原因中最大條的就是不負責任,出事不肯扛,出錯就找人擔,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有能有為的官員,都會把明哲保身當作最高處事原則。於是行政機關變成最高層的橡皮圖章,處處被動事事無為,結果就是不管什麼政策都會推不動,因為一個不負責任的政務官,鐵定也是不會組織管理的白痴,在這種只會推卸責任的官僚體系中,那些可以依靠徇私舞弊的財團,就有上下其手的空間。 別看到這邊,就繼續靠夭說陳水扁時代也一樣,小學生都知道,班費掉了十塊錢,跟幾千塊全部不見,根本就是不一樣的事情。國民黨選舉會選成這樣,原因說穿了就是執政無能,還拼命找藉口,動不動就推給阿扁。直到今天,這種意識型態依然很強大,筆者光看辦公室裡還有幾個老前輩,成天還是對阿扁念念不忘,就覺得真愛無敵果然是最強大的意識形態。 話又說回來,會對阿扁如此真愛的人,似乎對柯文哲的真愛,也有很高的重疊性,而且同一批人往往都衣食無缺,又很多都在領國家薪俸,更有趣的是幾乎都對中國有極高的嚮往與認同,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哈哈
王立 2015-02-02
所謂的統戰大陰謀

所謂的統戰大陰謀

筆者真的覺得自己很笨,被前輩指點了才想通這其中的關鍵。這篇要講的是,近年來出現了很多所謂的統戰陰謀,內容不外乎是在中國運作、美國容忍下,台灣的政治人物一個個被收買來蠱惑人心,努力鼓吹我們的政治方向要堅定之類。原本筆者是覺得,這種說法到處都是,混雜了三分真實與七分幻想,應該是不需要理會的。 結果前輩指點,瞬間開悟,原來如此。 「啊幹,這不就我們小時候三國志遊戲的攻略本,在那邊大談雙面箝制、三分合擊、四象八卦陣的東西?」 懂了懂了,馬上懂了,因為這就是筆者研究的玩意:戰略。 戰略常常要天馬行空的想像,因為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你又必須要制定計畫,所以死活都得要生一個出來的壓力,會逼你想出很多詭異的情節。所以優良的戰略教科書,無不重視情報,還有厚植國力等基本面的東西,只有三流的策略書刊,那種給中學生看的,會一直跟你提一堆運作策略,還舉出歷史上有名的例子作為佐證。 這些不是不對,問題是徹底忽略掉人類社會的複雜性,將敵我雙方看成可操弄的棋子。而真的有接觸過基層的人,都會知道人類是很難操弄的,想要光用錢去買通,提供龐大利益是最直接的方式,但也最不保險,而且很容易被人背後捅刀,這種狀況在基層選舉最常出現,撒了錢結果效果不如預期。 言歸正傳,在進入結論前,筆者先談大家比較有興趣的問題,就是中國對台統戰,是否有一套縝密的計畫跟謀略?這個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有」。問題不是有沒有這個計畫,要寫一篇很縝密又架構龐大的計畫,筆者這種三流人物花時間也可以寫出來,重點是你確定這有效? 有效果不代表可以一直用,同樣拿一億去買台灣的將領,有大中國意識的錢還沒匯進去人家就點頭了,若是台灣意識深的將領,一億現鈔堆在他桌上,說不定你邊堆鈔票人家邊打電話叫人來抓你。誠然每個人都有一個價碼,但施行同一種策略的問題就在於,你是否有那個資源可以做到。 寫大戰略計劃會讓人很爽,產生一種運籌帷幄料事如神的快感,讓你自以為是諸葛孔明再世,但請回神一下,正史中諸葛亮的各種計策真的算無遺冊嗎?中國的領導階層都有這個問題,去看最近曝光的什麼令計劃就知道,如果不是他們偏好這種大計畫還真的去施行,就是喜歡規劃但實際上講講而已。 中國對台統戰必定有很縝密的計畫,配合現在馬政府親中政策,更是可以全面性的掌握到台灣各階層的資料。但有這些資料去做計劃不代表一定做的成,中國再怎樣有錢有資源,也不可能「入島、入戶、入心」。蔣經國年代花了多少政治偵防的錢,加上教育與媒體的長年洗腦,才勉強有個成果。而這些成果在陳水扁手上沒兩年就被搞爛,所以馬英九只能用非法的刑事偵防去掛線監聽,情治系統出身的他如廢一臂,才會學蔣經國學到徹底失敗。 這些大型統戰計畫,其實就是戰略計畫,想通後就能夠理解,為何中國近年來對外的政策屢屢碰壁。對日本的壓迫造成保守派掌權,在台灣這邊搞到太陽花起來,南海周邊國家開始到處買軍艦以及找美國回來,遠方的中南美砸錢買到的是政府而非民心,非洲的交好得不到太多當地民眾支持。這種戰略規劃就可看出中國的計畫有一貫的特點:「大而無當」,極端的沒有效率,純粹是利用國力砸錢砸人去逼出的結果。 讀者一定會有人疑惑,美國不是也一樣?這話是沒錯,但美國有很強的實業能力,更重要的是身為霸主國,美國可以拿出絕對的震攝力,而且跟中國相比,美國的國際信用要好得太多,不會動輒談主權問題跟擺出老子有錢你咬我的姿態。 大而無當的缺點,就是計畫寫得很棒很好,但這畢竟不是打電動,電腦會依照程式習慣去走,真實的人是會有各種思維跟利益糾葛的,你我可以百分百確定計畫上的人會照規定走?就拿個例子,假設朱立倫真的跟中國有千絲萬縷的利益衝突,他打算獲取民心然後賣台好了,這其中難道就保證朱是機器人,完全照程式去跑?萬一美國或日本突然跑來說朱你太扯了再親中就OOXX這樣那樣,朱還會這麼乖聽中國的辦事到底? 戰略的規劃,真的要寫是很細的,這種細節都是各方專家在處理,現代戰爭早就不是一個天才將領可以左右一切。打仗需要的後勤支援,彈藥規格跟官兵伙食都是專業,出兵的運輸路線規劃跟油彈補給也都是專業,有第三國牽涉其中就會有外交折衝跟情報作戰,這些仰賴的是另一種專業。就算我們不提真的打仗,談和平時期的各種政治作戰,難道是可以寫個大計畫呼嚨過去的? 網路上有很多人會講一些大型計畫,還會提出各種細節,有些可信有些不可信,故曰三分真七分假。真實的狀況比較可能是,這些寫計畫的人就跟筆者一樣,其實完全不知道具體細節是什麼。他們提出的可信證據,說白一點就是某個可能的大計畫下面的小計劃下面的某個運作結果,然後從這個結果去反推小計劃、大計畫,故推論有此計畫存在。 很好,是有這計畫,然後呢?再說一次,越大的計劃會牽涉越多的人,人越多計畫的不可預期性就會變高,當意外變成常態,計畫就跟笑話一樣。 筆者並不是否定戰略規劃的本質,而是大戰略規劃不是這樣玩的,因為人不可能全知全能,而且受背景影響,必定會有某種偏好。我們是依照偏好的價值觀,去擬定一個大方向,然後找各方專家來評估技術上的可行性,去進行各種修正,而且修正的結果很可能會得到與原先不同的結果,所謂不滿意但可接受,意思就是這樣。 妥協下的戰略計畫絕對不漂亮,但比較可行。任何一個對戰略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不可行的計畫再漂亮都無用,頂多拿來當專案計畫寫作練習而已。更重要的是,戰略計畫越長期就越模糊,因為變數實在太多,只有短程計劃會鉅細靡遺,才具有操作上的價值。 好了,各位讀者可以想想看,這些號稱中國的長程統戰計劃為何看起來可行,那是因為包山包海,把所有你想得到的可能都算進去。這個範例如下段: 「某團體宣稱某甲是中國的間諜,然後某甲出來選立委,我們說他背後有中國介入,某甲選上之後盡心盡力為人民服務,某團體說他只是想攏絡人心後一次賣台,當某甲連任兩屆立委後去選上了市長,某團體繼續說台灣朝被賣掉邁進了一步,某甲在兩任市長內口碑超棒建設超多,某團體依然認定他是為了製造中國統一台灣的機會,在他選上總統後,某團體哭天喊地覺得台灣完蛋了,中國的二十年統一計畫剩下最後一步。然後八年過去某甲卸任,台灣依然是台灣,某團體還是可以說,那是因為各種意外發生,導致某甲無法完成賣台計畫。」 幹,話都給你講不就好了,怎樣說都贏不是嗎? 結論到了,筆者以戰略研究者的身分,對所謂的統戰戰略下總結。那就是顯然有一個目標很長的計劃,還立下各種階段性的目標,但不會有甚麼具體細節。因為超過幾十年的計畫不會有細節的,目標只是說說,反正十年過去誰還記得當初立下目標的人是誰。中國對台統戰是一個原則,有人可以利用則用之,可以收買則買之,讓台灣進一步綁在中國的政策則支持之,反對者威脅利誘間有之。至於其他的,相關的機關單位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統戰工作就好,如此而已。 那台灣應該怎麼做? 說穿了也沒別的,大方向上來講,就是厚植國力、培養意志,同時間與世界交好,努力引進外國的利益在台灣,讓其他國家不願意中國吞併台灣。 戰略上的大方向擬定,比較細的計劃是什麼,這就可以每篇寫一大串,還有很多具體辦法。像是在教育上建構批判性思考的教學,把大中國意識等早不適用現代的教材去除。在軍事上戮力發展具嚇阻性的武器,讓軍隊變得更人性化、更容易吸引熱血青年。在外交上與相關國家加強交流,培養留學生與提供對方留學機會,創造未來友好的機會。在建設上以土地為本,減少掠奪性的政策,建立真正的自由市場,消滅裙帶資本主義的影響。民主政治上讓更多的民意可以參與,愈發的資訊公開透明化,阻止政府提出箝制言論自由的政策。 說到底,就是讓國家一步步變得更好,當台灣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中國就越不可能一口吃掉你,就算要硬吃也吃不下去。而中國這十幾年來的對台統戰策略就是相反的,他讓台灣政治越來越黑暗,經濟越來越依靠中國,文化上讓你認同兩岸同根。 中國哪裡需要大計劃?那是胡錦濤、習近平這些人自己關門自慰用的,國台辦這些對台實務熟稔者,都很務實的把台灣一步步拉過去。也就因為這十幾年來,中國有一批苦幹實幹,從各方面對台灣施壓的實務派,台灣才會到今天這種看起來被一種巨大的國際陰謀包圍的狀況。 但是,若非台灣在這十幾年,有人因為失去權力刻意投向中國,有人因為意識形態極力打壓台灣本土的民族精神,台灣處境怎會到這麼悲慘的地步?軍事上逐漸失去防衛力、外交上漸進失去各方關係、經濟上加速朝向中國背離世界、政治上越來越像中國般的專制極權,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當台灣退了一步,中國就進了一步,十多年下來就這樣了。 筆者講這麼多,是因為看到太多想要一次到定位的理想派,還有更多道德潔癖的理念派,對友軍極盡嚴苛與打壓,對明顯的敵人輕鬆放過。任何改善台灣國力的做法都需要資源,拿不到資源是沒有意義的,在那邊問拿到政權後又如何更加沒意義。 在二零一二後,筆者對所謂一批「自稱台派」者非常感冒,不是他們談的理想不高,也不是他們的憂心沒道理,是他們所提倡的做法不具實際可行性,有時候不僅沒有可行性,反而結果會造成整體的倒退。打個抓小偷的比方,就是高喊在沒有一次性解決盜匪問題前,所有短暫的措施都是無效的,反而會促成盜匪橫行,故我們繼續支持那個盜匪頭當市長,因為另一個候選人只是盜匪的暗樁。 幹,這是在講三小。在戰略上,要以退為進,也不是一路退到底,一路退退退叫做潰逃,上面那種理論就是要我們在潰逃的過程中不停的宣稱這只是轉進。 要改變國家,不需要提出舞龍舞獅、天翔十字鳳這種神奇策略,一步步的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對。中國最怕的不是你提策略,是怕你去實際運作跟推行,讓台灣更加進步,只要台灣可以持續進步,就會對中國那種落後的政治文化觀敬謝不敏,統戰最好是可以統的下去。 最後,請問各位讀者,這幾年來,有哪些人自稱是同伴,跟你提供一大堆策略,但這些策略真的要做下去,結果只是無所作為?這種結果除了對中國統一台灣有利外,還有什麼實質進展?極權國家最喜歡這種讓你虛耗的暗樁了。
王立 2014-12-28
 台灣左派成不了事

台灣左派成不了事

左派並非成不了事,而是在台灣的左派永遠成不了氣候,這次柯文哲台北市局處首長遴選,就可以清楚見到這些自許左派者,遇到權力時的樣子是如何。 這理由很多,筆者儘量長話短說,主因有兩大項:「自己做不到純出張嘴」,以及「沒執政經驗根本不瞭解實況」。這兩大項主因,也是當今世界各國左派的主要困境,在沒有左翼思想種子的區域,自詡左者,往往連左的中心思想都搞不清楚,而要這些知識分子親身下去實作,了解現實怎麼運作,一點都不願意。 所以這些人多半都只是文青,與其說他們是左派人士,不如說是喜好左派風格的儒家文人。專出一張嘴,看似憤世嫉俗,實則毫無體驗,相較之下台左維新,跟現在要去選立委的小熊為廷,至少還比較看得清現實,也願意跳下去做看看。 其實不管哪派理論,欠缺現實的連結都會變成口水,台灣這批自稱左派的文青,最嚴重的問題是與社會其他階層脫節,遇到現實問題與認知不符,往往用理論呼嚨過去,而台灣深受儒家傳統影響,文人雅士真的往往只是一張嘴,根本沒有實務處理能力。 就以這次爭議較大的環保、文化、社會、勞工局來說,這些局處會首長最主要的功能是什麼?政務官最重要的功能,無非是利益調和,聽取各方意見,挑出符合市民利益的方向,當決定好執行計畫時還要可以追蹤與考核,避免各種弊端。 所以,勞工局長要有勞工運動或實務等相關背景,最重要的理由不是他才懂什麼是勞工政策,而是他知道問題出在哪,需要怎麼去解決。不然選個政務官是上去幹嘛,純粹蓋章混吃等死嗎?好比文化局跟教育局,在馬郝十幾年執政下,所有相關計畫都是給特定人士吃掉,今天換人上台必定會衝擊到既有的那一群,若不是長年身處其中,怎會知道是哪些人專扯後腿,哪一批人跟馬郝特別親近,又怎麼會曉得誰才是問題本身? 講這麼多,讓我們看看文化局長的遴選就知道,整套過程被罵最慘,結果罵人的那些遴選委員,理由更是讓人看不下去,噓聲四起。理由呢?這次跳出來罵最兇的鴻鴻等人,去搜尋一下他們推薦的最佳人選,結果有趣的勒,全部是他們那一圈子的人。換句話說,問題根本不是程序有沒問題,是自己人沒上很不爽,爭權奪利想當下一個夢想家才是實話。 回到台灣左派的困境,可以拿奧巴馬執政期間來做個對比,讀者會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奧巴馬強推健保法案,想要成立龐大的健保部門,這些都算是左派分子心中的理想政策,但他沒考慮到醫療作為服務性質的行業,必須要有高低市場的區分,健保給付也必須精算,而他的對應不僅沒有提出具體有效的方案,反而訴諸口號跟熱情,結果現在怎樣?其實也不需要看下去,回頭看台灣健保就知道了,搞到醫療各種困境出現,健保欠款數不清,奧巴馬若沒有借鏡前車之鑑,美國醫療最後的結果也不會跟台灣差太遠,也還好美國國力夠強,不然財政早被搞垮。 但至少你這樣看下去,人家好歹是執政權到手,然後一步步依照現實狀況調整,也要跟參眾兩院關係打好。哪像台灣這些假左派在那邊耍傲嬌,這個也要聽他的、那個也要聽他的,真的不甩他還會轉過頭來,瞄你兩下期望的眼神。 台灣的左派多半是知識份子,鮮少在基層打滾過,瞧不起基層勞工的比比皆是。過著優渥生活,在各種團體中互相內鬥,黑函滿天飛,打著理想的招牌到處吸引資金,結果最後的結果到底成了哪些事?他們關心的勞工問題改善了嗎,在乎的社會問題解決了嗎,文化問題得到重視了嗎? 這些台左就好像是沒長大的小孩,要全台灣的人都配合他們,若不配合就會被打上資本家走狗的標籤,被批判到沒有人格為止,慘就慘在他們都是文人雅士,寫得一手好文章,不明就裡者多半會信以為真。 想看看標準範例嗎?當年紅衫軍領頭者就是佼佼者,真要他去做一件實事出來,他做過了什麼?或者說他有去工作掙錢展現專業能力嗎? 台左大概只學到鬥爭技巧,理論那些根本沒念進去,爭權奪利讓自己過的優渥,心靈上充滿了照顧弱勢的光輝,才是真正的目的,其他講再多都假的。 一個真的左派,他會很清楚台灣現在的整體制度,在設計上是不會產生出左派思想的種子,必須要有人慢慢去灌溉耕耘數十年。他同時也會知道,要改變這一切,若不是直接訴諸革命推翻制度,就是認命的進入這個體制逐步改變,看看法國左派幾十年在教育文化界的耕耘,現在的進展如何? 文青也是可以做點事情的,只是做這種無法出名的苦工,台灣這些文青大概也沒興趣吧。 對了,左統那批人,他們只會批判美帝,卻從不批判中帝,不過是講著左翼口號的統派,是中國民族主義統派又不肯承認,可恥。
王立 2014-12-22
 馬英九不是壞人

馬英九不是壞人

當然,除了馬英九以外的其他人也不是壞人。為何這篇要談馬英九是不是壞人?因為太多妖魔化的文章充斥在網路上,從馬英九是個邪惡本質的人,到他有極高的陰謀,直逼火鳳八奇的水準,這類的神妙文章多到讓人很… 這篇筆者不打算講長篇大論,只想表明一個很重要的點,那就是這個社會中許多人之所以與我們沒有交集,並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往往單純的只是生活經驗不同而已。所以稍微探討一下馬的真實經歷,各位讀者相信會有一些體認。 馬英九是什麼背景?一個成績普普,依靠關係加點分進了建中、上了台大的學生,這在那個年代,外省族群中有點黨政背景的,是不難找到相關辦法。馬英九程度真的不能說很差,真的很差到爆的,通常會去讀警校、軍校,充其量馬只是普通人的水準。 而一個在台大生中程度極其普通,受生活圈影響,長大後加入國民黨,成為積極參加救國團與各種活動的黨員。有相同經歷者在台灣大概少說也有個十萬、八萬人,但因為馬的父母黨政背景特殊,所以有辦法拿到獎學金念哈佛,也很正常的以普通成績畢業,在美國找個普通工作混下去。 如果,當年的海工會長鄭心雄,沒有找馬英九回來擔任蔣經國秘書,今天我們只會在報紙上,看到美國華僑法務人員馬先生的投書,或是在國民黨外圍基金會,擔任律師或顧問,偶而出現在報紙的角落中。 如果,當年李登輝政爭失敗,鄭心雄選邊失敗,今天海工會勢力會大為衰退,馬英九不會成為政治明星,恐連工作都不保。如果,當年李登輝犒賞海工會的位子,是馬英九去高雄接市長,今天轉彎的海豚可能就是這匹馬了。 一個程度頂多是鱉腳律師的人,透過派系與情治系統的父母親安排,搶到了國民黨中堅分子的椅子,他背後定有群人在幫忙策畫,形成一個小團體後,合作在派系中逐漸向上爬。即便如此,在蔣經國與李登輝執政之時,馬英九不過只是傀儡人物,完全沒辦法掌握實權,就算擔任法務部長,其人形立牌的宣傳功能居多。 若非陳水扁擊敗了台北市的國民黨接班梯隊,若非台北市民喜歡這種被刻意培養的奶油小生。李登輝也不會妥協讓馬英九去參選,勝選後進而獲得中生代接班候補地位,這種依靠政治鬥爭起家,從無地方執政歷練者,蔣經國與李登輝這種老江湖,怎可能期望他是一個優秀的地方官? 但事情就這麼巧發生了,能力平庸且無執政實績者,依靠父母與派系的培養,從小到大學會的就只有看風向跟選邊站,朋友都是在這種鬥爭環境下長大的好手,除了政治鬥爭外什麼都不會的人,竟然佔到了權力大門的起跑點上。 而也就真的運氣這麼好,兩千年連戰敗選,馬英九跳出來逼宮,白曉燕案後不逼,偏偏挑在李登輝受到最大挫敗時,聯合外人一起逼,還真給他逼成功了。要是李登輝臉皮跟馬英九一樣厚,直接修改黨章當終身黨主席不就結了?這在李權傾天下時有何困難,但李就是沒有這樣做。 這些因人設事的做法,馬英九都做了,做得比誰都徹底,執政無能是因為他不知道什麼叫做政治,不負責任是因為奶油小生的責任就是當招牌,唯一能力點滿的叫做權力鬥爭。他無能解決國內民生問題,是因為他的生活經驗中沒有民眾,他在親友壟斷各種特權時未置一詞,當這是不值得提的小事。 這是他邪惡的本質?錯了,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這些事情有多嚴重,這種從小到大都活在組織與派系爭鬥的人,從未跟人民生活在一起過,對他們這些人來說,民眾不過是統計數字,用來當作自己攀附權力的墊腳石而已。 筆者並非要替馬開脫責任,一個都要卸任的老頭還不醒悟,執著在權力的迷惘中跳脫不出,這是他背景造成的悲劇,也是國民黨組織結構的宿命。 觀之西方民主國家,凡是掌握大權者與其團隊,幾乎都有從基層歷練的經驗,也都有跟基層民眾接觸溝通的長年體驗。相比之下,馬英九與其派系根本都不倫不類,既無經歷更無實績,全部是看地圖下命令,用腦補做決策的自大狂。問題在於,為什麼國民黨這個組織,可以放任這種無能者爬到大位? 說到底,國民黨作為外造政黨的本質,掌權後沒有改革過黨的本身,其組織設計與黨內權力分配,是為了便於獨裁專權,而非民主制度下的分權制衡。在這種組織內爬到上層者,必然精於權力鬥爭,對國民黨的權力平衡與結構有著深入的理解。 馬英九不過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不巧的是他除了鬥爭與攬權外,其他什麼都不會。 而跟馬英九類似的人,在國民黨中間層以上,數量是成千上萬,他們真的不是什麼壞人,在家會是好父母,朋友間會是好兄弟,但就於我們一般人的處事規則、人情義理來看,他們做事的標準不過是王八蛋而已。
王立 2014-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