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瑞相關文章

從吃老本到荷蘭病的詭論

從吃老本到荷蘭病的詭論

學者認為,要維持台灣經濟榮景,固然要注意「荷蘭病」,但真正得小心的是,別又罹患了「中國病」。圖為疫情下的信義商圈人潮絲毫不減。沈聰榮攝   去年七月,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及發展學院(IMD)發表二○二○世界競爭力評比,台灣排名十一,在亞太區僅次城市國家(地區)的新加坡、香港,大幅領先中國(二○)、韓國(二十三)和日本(三十四),其中經濟表現排名十七,比上一年度退步二名;政府效能名列第九,進步三名;企業效能第十二,進步二名;基礎建設十五,進步四名。整體成績是二○一六年以來最佳。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當時表示,政府這幾年努力有成,加上防疫得宜,固定投資、經濟成長率相較其他國家表現不錯,預估明年有望延續。對此正面訊息,曾在去年四月份以頭版頭報導台灣GDP將至負四%的某報,以社論《台灣經濟不能光吃老本》指出:競爭力進步值得欣慰,但台灣經濟成長率始終徘徊在一至三%之間,只能算得上平庸。究其原因,就是「無法善用對岸做為腹地」;「一個小型經濟體會和鄰近的經濟體有最密切的經濟互動,例如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國對美國出口都高達八成,而台灣對大陸出口只有四成,空有優良的競爭力。排名提升是好消息,但都是靠過去四十年累積的老本,眼前卻是內憂外患,危機重重」。 這是令人拍案驚奇的論述。蔣經國是一九八八年過世,四十年說正是「台灣能有今天的經濟成就都是拜兩蔣所賜」的推算。而「產業西進、對中國過度依賴」,一般被認為這是過去台灣成長受制、低薪的主因,若不是因果關係,也是相關。但該報卻以墨西哥等為例,說成台灣無法更高成長,是因為雞蛋放在中國的籃子還不夠多! 細讀IMD報告,台灣經濟表現被評為較弱的項目,正是「前五大貿易夥伴出口集中度達六十五%(二○一八)」,在六十三個評比國家中,僅排名五十四,意味出口市場不夠分散,風險較大。IMD的專家若知道有台灣媒體這樣極端解讀對中國的依附,一定匪夷所思。 對台灣的「兩個集中」(中國、科技業),該報視前者為好事一樁,後者(榮景由科技業領軍)卻憂心忡忡。近日該報社論《不能坐視台灣經濟荷蘭病惡化》指出:台灣高科技電子業出口一枝獨秀,伴隨投資、股市獨沽一味,並出現匯率升值、缺工等現象,嚴重擠壓傳產的生存發展空間,顯然台灣已罹患「荷蘭病」,若不及早治療,病毒一旦擴散,將動搖經濟根基。 沒錯,去年傳產出口的確衰退,但主因是疫情導致各國需求減少,並非競爭力因素或科技業擠壓、缺工,傳產近期的外銷成績更打臉該報的論述,如化學品連兩個月二位成長;機械及基本金屬,連五個月二位數成長;塑橡膠,元月份為歷年同月新高。至於匯率,主要是反映弱勢美元,去年人民幣、韓元、歐元等升值幅度還高於台幣。台灣科技業的出口爆發,決不是推升台幣的主因。 荷蘭在第一次能源危機時大量出口天然氣,導致升值、工資高,工業出口競爭力因而降低。以此套用台灣現況,說台灣已經罹患「荷蘭病」,是沒有邏輯的危言聳聽。蔡明芳教授提醒:經濟榮景下,台灣該擔心的不是「荷蘭病」而是「中國病」!加一。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1-02-27
台灣「再次」偉大的秘密

台灣「再次」偉大的秘密

準備重回國民黨的趙少康,揚言要讓台灣「再次」偉大。 從趙的政治光譜來看,他心中台灣最美好的日子,應當是蔣經國在位的那段經濟繁榮、成長迅速的年代。那時候,台灣是鞋業、傘業、成衣、羽毛球拍…王國。 小蔣一九八八年辭世,農經專家李登輝接棒,八年後的一九九六年,台灣的筆記型電腦(代工)、主機板、滑鼠、掃描器、鍵盤等,在全球的貿易量均執牛耳,電腦工業號稱全球第四,僅次於美、日、德。李登輝引領台灣十二年(一九八八至二○○○年)的經濟成就若不列入,就談不上「偉大」。 然而,當時經濟起飛的不只是台灣,韓國、新加坡、香港也一樣亮麗;而日本早已是一片天。見證了這段歷史的《時代週刊》亞洲版,一九九六年出版發行五十年紀念特刊,以「繁榮的秘密:亞洲不可思議的五十年」為題,有清楚的剖析。 時代週刊認為亞洲繁榮的秘訣,其實也不是甚麼秘密,也不光是把「儒家思想(當時的主流論述是「儒家文化」成就四小龍,甚至日本也是)配上西方技術」那麼單純。真正推動亞洲奇蹟的那一隻手是「危機感」。中國的文革、北韓的突擊南韓…,這一切的不安,更使自漢城到新加坡等地的人都深信,財富是最佳的安全防護。論者還引用社會學家卓本華的觀點:「貧窮是國家進步的重大動力。一個均貧社會的人民很容易動員起來,並展現高度生產力,因為其果實實在太誘人。」 當然,也有所謂的「改革」,如台灣所推動的土地改革,特刊一針見血描述:「在大陸時,蔣介石政府因某些國民黨大老懼怕自己的地產遭到波及,而拒絕實施土改,到了台灣土改卻突然成了好主意」。這點筆者印象深刻!大學選修「農業政策」時,教授談到菲律賓官員曾來台取經,台灣可以有效執行的答案讓對方啞口:當權者(改革者)沒有利益衝突,弱勢的農民(被改革者)只能順從。 美國援助也是關鍵。不僅以核子嚇阻武力和第七艦隊提供了安全防護,更是外銷導向的亞洲最重要的客戶。美國對太平洋周邊的盟友給予優惠貸款和關稅,而老美在亞洲打韓戰、越戰也成為當地經濟的一大助力。 週刊指出,「在一九七○年代,某些紙上談兵的經濟學家好像在彼此打賭,預測東亞地區哪一種雄心勃勃的經濟政策奏效;香港的放任式經濟、台灣受庇護的家族企業、韓國以列寧式手法急迫建立的重工業,還是新加坡溫和集權式的經濟?令人驚訝的答案是,最後每一種政策都成功了」。 總之,台灣等四小龍的成功,說穿了是美援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分工的結果,即便是最近崛起的越南,也都脫離不了美國因素與全球化分工。二十五年前的《時代週刊》視當時的執政者為「把基層努力與西方支援的成就據為己有」的官僚。至於歌頌者(個人觀點),其極致是韓國人對朴正熙威權的懷念隨之移情,將他的掌上明珠朴槿惠送進青瓦台;台灣部分長輩緬懷兩蔣、甚至期待其後代能更上層樓,情懷類似。 南韓前總統朴槿惠涉及的親信干政案與收賄案,十四日進行終審宣判,共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十年,全案定讞。(美聯社)     「讓台灣再次偉大」看似正面,卻是否定當下;只是比起趙過去競選市長時的灑狗血「中華民國滅亡」,這次起手式高明多了。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1-02-05
冠狀病毒是照妖鏡?還是讓我們更成熟?

冠狀病毒是照妖鏡?還是讓我們更成熟?

一年來,台灣在防疫的表現,備受國際肯定,但總有人有異見。 去年三月中,《中時》記者跟風《人民日報》,質疑台灣防疫造假;五月,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文批評陳時中防疫未見專業,卻是「隱瞞疫情的一把好手」。六月初,台灣沒能與泰、越、澳、紐等四國被日本列入首波入境解禁名單,《聯合》重磅快評:「日本揭開台灣是國際防疫模範生的假象?」 八月份,為了拚命證明防疫破口?彰化萬人普篩、揪居檢者等高危險族群篩檢被報導;國民黨擬聯合十四個執政縣市入境普篩。陳時中不解:做得好為何要學失敗的人?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等反駁:「難道普篩的國家都是傻瓜?」沸騰沒幾日,德國漢堡市長指出,實施入境普篩是嚴重錯誤,僅兩週就造成病毒篩檢實驗室瀕臨崩潰。此舉除耗費資源外,許多入境普篩幾天後才陰轉陽,而偽陰性者也會因此造成防疫破口。陳才解圍。 外傳國民黨擬串聯執政14個縣市,辦理入境普篩,國民黨副秘書長李彥秀(22日)表示,要先盤點各縣市是否有普篩量能,以及醫療資源是否足夠負擔。(記者簡榮豐攝)     近日醫師染疫,楊志良以專家姿態大喊開除,雖無人力挺,但有人暗助。十四日《東森》談話性節目有議員、名嘴引用入口網站《YAHOO》的民調,指出有近半國人對防疫沒有信心;對「匡列五百多人篩檢陰、周圍第一圈無確診」的評價充滿譏諷:「台灣要緊密接觸的男女朋友才會確診?其他幾百人多無症狀,運氣哪會這麼好?」誤導觀眾無症狀就不算確診(被感染),遙指作假的想像空間;對徹夜進行追蹤與檢驗的防疫人員是「開除醫護」後的傷口撒鹽! 英文有句諺語:「成功有許多父親。」意指成功需要多種因素配合。台灣一年來防疫的成績,是多數人民、醫療體系、防疫中心等團隊共同的努力,以及前人成果累積的加總,如此表現,還是被質疑、貶損、否定,代表台灣還不是一個能夠客觀論事的社會,其中隱約也有政黨惡鬥與媒體助陣的影子。 冠狀病毒會是一面照妖鏡?還是對抗的過程中,能讓我們更成熟?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1-01-18
是反萊,還是反智?

是反萊,還是反智?

內人有位退休的教師朋友是這樣看美豬的:只要美豬進到台灣來,以後就只剩黑豬肉安全可以吃,理由是含萊豬的廚餘會拿來餵豬,台灣的豬吃了之後就被污染;美豬是白豬,將來就只剩黑豬可以吃。這是一個多月前的事,毫無邏輯與科學推理,現在竟然要變成部分縣市施政重點與政策! 據報導,拒絕含萊克多巴胺豬肉的新北市政府,要求全市八十八間廚餘養豬戶也禁「萊」;動保處表示,為避免廚餘養豬業者載運到萊豬廚餘,讓廚餘飼養出現台灣豬變萊豬的疑慮,因此要嚴格把關。 首先,管理需要成本,新北市政府如何確保廚餘養豬戶能落實執行?一紙公文就夠?不須配套?還是,這不是重點。如何在各縣市反萊競賽中脫穎而出才是? 反對黨在事件初期的反應是恰當的,讓消費者可以清楚辨識、讓萊豬不走進校園等建議、呼籲,值得肯定。但當立法院內丟內臟、近乎羞辱美國官員的不禮貌、替愚民呼吸也會中毒的偽專家背書,這就已經變質。 廚餘禁萊「豬」,那是假設進來八年的萊「牛」,饕客連湯一點也不剩,骨頭也啃下,所以不會污染到廚餘?還是只有含萊豬的廚餘才對豬有毒,萊牛廚餘對豬則是無害? 一說美國人自己不吃萊豬,萊豬是外銷專用的;一說美國人平均壽命下降是因為吃了萊牛、萊豬(惟同樣有萊劑的加拿大,平均壽命是提高的),相互矛盾,難自圓其說。 據路透報導,二○一二年,當玉米價格突破每蒲式耳八美元時,美國約八十%的養豬場都使用了萊克多巴胺,顯見瘦肉精使用量與穀物價格有關。美國豬肉年產逾一千萬噸,去年出口二百六十七萬噸,七成以上是自用。八成比率使用萊劑,代表當年大部分是美國人自己吃下肚,包含從台灣赴美留學的,不知這些台灣菁英現在身體是否無恙? 是反萊,還是反智?玩過頭,要當心迴力鏢效應。 (作者是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0-12-30
反美豬神邏輯 老美難懂

反美豬神邏輯 老美難懂

過去十年來(二○一九與二○一○比),美豬出口值增加四十五%,美牛則倍增,前者平均每年成長約四%,後者約八%。 美豬已進口台灣廿餘年,但因為國人愛吃國產溫體豬肉,目前國產豬市場占比達九十.六%,而去年美豬出口兩百六十七萬公噸,僅一萬一千多噸來到台灣,在台的市占率僅一.二%。 據中央社報導,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秘書長張生金表示「目前開放進口的不含瘦肉精美國豬肉每公斤才新台幣卅五到四十元,幾乎是國產豬肉生產成本六十到六十二元的一半」。可見美豬的低成本,在台灣市場沒有殺傷力,這麼多年才累積這麼一點成績。從行銷角度來看,產品「差異化」(台豬的口味、溫體豬的偏好),讓美豬的「低成本」優勢或策略,完全起不了作用。因此張生金接著表示「如果輸入含瘦肉精的豬肉,價格更低,衝擊可能會更大」,這話是不合乎行銷邏輯的。 國民黨反(萊)豬不反(萊)牛,牛豬分離的理由是:國人吃牛肉的人少,吃豬肉的人多。這個理由更禁不起進一步檢驗。 台灣牛肉市場中,本土牛只占五.三%,最大宗為美國牛,占四十六.六%,去年進口六萬四千多噸,與二○一二年比,成長近三倍,表示美牛頗受國人青睞。以兩千三百萬人計算,去年平均每人食用美牛約三公斤,美豬是半公斤,足足有六倍。考量牛豬食用人口的懸殊,應數倍於此,換言之,攝取過多會危害健康下,這些牛肉饕客其體內累積的萊克多巴胺,才是該被關注的重點。難怪批踢踢上有人留言:「幾十萬噸美牛吃完都不怕,八年後突然要反DPP,再跟我說怕」;「哪有瘦肉精在豬肉不能吃,在牛就可以」。 從經貿角度來看,美國在意的重點是「維持貿易(對美國而言)的公平性」。在美台關係空前友好氛圍下,台灣渴求加入貿易協定;美豬在台的市占率(對養豬戶的衝擊)又這麼微小;執政黨有高支持度,而反對黨當年也開放美(萊)牛,台灣朝野應當不會排斥豬隨牛後才對,但,這次似乎踢到鐵板了! 台灣輿論的碾壓美豬,不,台灣的神邏輯,老美是難懂的。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0-12-11
從隧道理論看馬英九

從隧道理論看馬英九

馬英九最近言論引熱議不斷。前元首的邏輯思維值得一探究竟。 分析企業經營舞弊,有一種犯錯模式可以用心理學的「隧道理論」解釋。當一個人陷入隧道視野的時候,看事情的思路像是一束光,它只照射到潛意識裡最先、最容易被調出的哪一部分觀點,周邊的其他一切可能性由於在黑暗中,看不到。例如,資優的業務主管,專注要達成高難度的年度目標,跨越道德與法律界限;過程中他有各種理由合理化自己的行徑,自欺也欺人。 蒙蔽自己在黑暗中的馬前總統,記憶應當還停留在馬習會之前的美好日子,難再客觀正視國際局勢的巨變,像企業轉型時,跟不上步伐的管理者無法重新架構新的策略思維。試想如果還是馬當政,在無阻力與顧慮之下,將會如何引領台灣?經濟:繼續走完ECFA之後的服貿、貨貿、租稅等協議,積極連結中國「內循環」,由中國走向世界?外交:延續「活路外交」之名而行「外交休兵」之實?以中國的善意回應為最高準則?國防:持續弱化,含心防,他是對視導漢光演習最冷淡的現任元首,反正首戰即終戰,再多武器也沒用。 隧道效應讓馬英九看不到:新美中關係已無回頭路;歐美攜手面對與中國「新冷戰」的可能;貿易戰及疫情後所引發的產業鏈重組,去中國化與去長鏈化已是趨勢;香港抗爭(台灣最卑微的參考指標)「兩制」幻滅… 此外,馬「九二共識」的模糊空間去年初被「習五點」將其與「一國兩制」掛鉤後,已淪為統戰工具。韓國瑜說台灣沒有這「定海神針」就會「地動山搖」,馬加碼恐嚇「千萬人頭落地」,標榜「九二」是「唯一解決方案」,還自信滿滿反問執政黨的替代方案在哪,忘了命題的前提才是重點;如果這是安非他命、搖頭丸之類的毒品,上策是戒掉,而不是找尋FM2、K他命等替代品。 前總統馬英九(記者塗建榮攝)     馬說美國無意願、無能力援台。前者取決於美國印太戰略對台灣的定位、美國的利益以及台灣的自主意識,在此不評論馬的主觀認定或期待,但後者明顯扭曲(美國航母老化)來合理化自己的論述,程度已近似為達目標而不惜舞弊的業務主管。 最近的紛紛擾擾(如依規不進口中國疫苗被批評「政治化」),讓人懷疑,盲目與偏執只是前元首一人?抑或特定群組也陷入集體隧道思考?他們隧道盡頭那束光到底是什麼?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0-10-03
美豬藍綠都有理 問題在選擇

美豬藍綠都有理 問題在選擇

蔡政府解鎖美豬大門,從國家未來發展與國際競爭的層面來看,是正確決策;而藍綠立委站在豬農業者的觀點來為民喉舌的,也是職責所在,但大「面」與小「點」,台灣有其不得不的選擇。 二○一五年,蔡英文在大選電視辯論會上公開表示,對於瘦肉精的使用,會參照飲食習慣與我國大致相同的日韓,適用這樣的「國際標準」;但是國內的產品,不使用瘦肉精,也不同意使用瘦肉精,這樣才會使產品差異化,比外來的更優質。 這段四、五年前的談話,是在與老美與國人溝通,早已為美豬的是否開放定調;也為國人的健康疑慮建立參考指標(比照日韓);並提出有效對策,提醒台灣業者築起一道差異化的防護牆(本土豬的口感優勢加上不使用瘦肉精)。 蔡英文遲至今天才打出美豬牌,是主客觀條件成熟,一是台灣成功防堵非洲豬瘟,到今年六月,從口蹄疫區拔針除名,讓台豬保有高度的國內市場競爭力,與具備外銷的競爭條件。二是國際情勢巨變,美中交惡下,全球供應鏈正面臨重組,這是台灣可以擺脫長期處於國際經濟協定邊緣人的機會;加上川普今年開始推動的「經濟繁榮網路(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 EPN)」,倡議建立相互信任的供應鏈,更是台灣的機會;這與馬政府所處的條件或環境大不同。 二○一二年七月,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通過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草案,讓民進黨政府「從當年反對到現在贊成」有所本,而蔡的競選談話,也顯示其美豬議題早已提前部署,並非髮夾彎。蔡曾在二○○九年發動遊行,抨擊當時有意開放瘦肉精美牛的馬政府「假喊話、真護牛」,但如今時空已變。如果民進黨反對過美牛,就得一直反對下去?那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何以背離兩蔣的反共大業? 明眼人都知道,如果台灣堅持不願開放美豬美牛進口,就不會有台美雙邊貿易協定,以及複製到日、澳、紐等國,再進軍多邊貿易協定的機會。國民黨若堅持反對,必須交代「當年力推(贊成)到現在反對」的考量點是甚麼?繼續口水或扭曲,如說BTA≠FTA,其實是沒有差別;中華經濟研究院劉大年主任發表《化解FTA與BTA的迷思》有詳細說明。號稱最會拚經濟的國民黨,這次怎麼了?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0-09-12
從十信風暴看當年黑金政治

從十信風暴看當年黑金政治

資深財務記者王駿,以三十五年前一樁動搖國本的經濟犯罪事件寫成紀實小說《十信風暴》,上月初出書,月底就爆出前太平洋流通公司負責人行賄案,商人透過立委施壓修法的手法一如當年,但十信案「精彩」多了。 十信是一九六○年代全國規模最大的信用合作社,一九八二年董座蔡辰洲獲國民黨提名高票當選增額立法委員,隔年在立法院組成「十三兄弟」,左右銀行法修法方向,如提案准許信託公司動用短期信託資金;蔡還向官方遊說「合作社理監事可以無限制連選連任」、「信託公司可以承辦銀行業務」等。 被勒令停止營業時,十信存款總額一百五十一億元,但放款總額竟高達一百五十四億元;其中不少是蔡辰洲利用人頭貸款等方式進入自己的口袋。弊案爆發後,各分社都受到嚴重的擠兌,數千存款戶一生的積蓄血本無歸,六十多家企業面臨破產,國人對銀行的不信任,和公權力的失望盪到谷底。 一九七九年起十信即連年弊端,歷六年(一九八五年二月)才爆發,是蔣經國下令查辦的,一說是蔣為了轉移國人關注「江南案」(一九八四年十月,華裔美籍作家江南,在美國加州遭台灣情報局派去的竹聯幫殺手「制裁」身亡);沒有江南案,就沒有十信案,蔡的義父是當時權傾一時的總政戰部主任王昇,王昇及其心腹蕭政之,多年來一直是十信超貸弊案的「門神」,在黨國體制下,十信絕對可以大事化小。另一說是王涉入蔣家宮廷內的權力鬥爭(章孝嚴與蔣孝武),及藉「劉少康辦公室」名義濫權,成了太上行政院,於公於私小蔣無法再忍,陸續剷除王昇的勢力,蔡終於不保。而江南案則是當時執政黨與黑幫的另類結合。 縱惡黑金勢力早在兩蔣執政時代即已開始。不少人略知一二的鄭太吉,本是夜市的混混,因涉嫌兩起殺人案,送綠島管訓服刑,出獄後,舉國民黨旗幟當選縣議員,之後的議長殺人事件不再贅述。鄭從政的一九九○年,李登輝剛上任不久(小蔣一九八八年過世),「黑道—民代」的通路不可能在李上台後才開始架構起來。據所知,一九八一年或更早,黑道背景的議員就很普遍了。 所有的河流都有節點和源頭,但若說要溯源台灣的黑金政治,恐怕沒那麼容易。把「黑金教父」套在「民主先生」身上,是污名,也是為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黑金源頭找代罪羔羊。是對那個時代選擇性記憶的自欺,也是欺人,欺蒙後人對那個世代的懵懂。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0-08-07
誰誤導他?

誰誤導他?

中國某大學五年多前,高調宣稱年薪兩百萬元挖角(聘請)台籍博士任教,當時應聘的一名陳姓學者,任職未滿三年提前被解聘,返台後指控當時租借徵才博覽會攤位給該大學的台大、師大違法,「誤導」教師西進掉入陷阱,日前經法院判決敗訴。 台北地院調查後判學者陳姓學者敗訴。(記者陳慰慈攝)     中國產業界向台灣高薪挖角是常事,跳槽後「用完即丟」、或重用而飛黃騰達的都有,這是市場需求與機制。但台灣媒體的誇大報導,確有「誤導」陳君之虞,以下列舉其中一二。 「教授收入比小學老師差,誰想在台灣教書?」《遠見》(二○一一年七月)。「財金、經濟領域學者,陸千萬年薪挖角」《TVBS新聞網》(二○一五年三月)。挖角籌碼從七十萬到兩百萬人民幣;文中並提到,台灣大學教授年薪是九十六萬台幣,大陸約三百萬台幣。 但事實並非如此,批踢踢有人引用Academic Salaries and Contracts: Global Trends and American Realities報告(http://www.nea.org/assets/docs/2013_Almanac_Altbach.pdf),各國教授薪資經過ppp index(購買力平價指數)調整,此為各國在同一生活水平(物價水準)下比較,更具參考性;經調整後,中國仍為末段班,在當時二十八個國家中倒數第三,台灣若入列,排名十一,屬中上。但台灣媒體繼續炒作,「大陸教授薪水高台灣二十二倍!」《ETtoday新聞雲》(二○一八年六月)。 此外,媒體把挖角說成「出走潮」、甚至「逃亡潮」:「台灣教授逃亡潮,以後誰來教大學生?」《天下》(二○一八年二月)。 「夾縫求生,一千個台師變陸師」《遠見》(二○一八年四月)。所謂千個台師變陸師,是指福建省教育廳公布在二○二○年前,將一舉引進千名台灣優秀教師,到福建省內大學任全職教師,以因應自貿試驗區和產業發展所需。這是呼應中國「三十一項惠台措施」的產物,有如ECFA早收清單所創造出來的虱目魚契作,是硬擠出來的需求,不是市場機制。《遠見》的結論是:「在可預見的未來,若台灣高教競爭力再無起色,台灣教授西進潮,還會持續擴大中。屆時,台灣的學生誰來教?」 博士人力的流動,不該侷限在大學任教,過去知名案例是簡立峰從台大教授、中研院轉任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近有蘋果網羅交大前副研發長黃乙白,赴美擔任顯示創新中心科學家(上述兩人均是台灣自己培養出來的博士);友人從海外學成後在產業界多年,目前在某國立大學任教,產學之間轉換,也是機會。台灣上市櫃公司非主管職平均年薪兩百萬以上的超過十家,陳君也可以接受另一市場機制的挑戰。 至於台灣高教是否如媒體在二○一八年所預估的(學生誰來教),在某些大學退場、少子化現象,現況是「不是重金禮聘,而是走投無路 台師出現新一波西進潮」。《天下Web only》(二○一九年九月),這才是市場的本質。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0-07-16
下架「亞洲金融中心」夢

下架「亞洲金融中心」夢

中國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下一個問題:「香港已死」,東京、台北、新加坡,誰是下一個亞洲金融中心?最近討論熱絡。 事實上,去年十二月初,香港反送中抗爭如火如荼,這個問題就被提及了。當時,《彭博Businessweek》專欄作家費克林(David Fickling)就「下一個亞洲金融中心在哪?」發表評論,其觀點相較台灣的評論家更具前瞻與說服力。 近半年前,時任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就表示,亞洲金融中心的定義若是資金自由進出,台灣有五大原因難為,第一,香港是英美法系、台灣是大陸法系,台灣必須兼顧到法律授權明確性原則才能開放;第二,台灣非英語環境,若想吸引國際級銀行將總部移到台灣,英語環境很重要;第三,台灣稅制與香港不同,香港是低稅率環境;第四,香港推出風險性產品,不需要對個別消費者負責,因此有更多空間開放金融商品,國內金融環境上若發生問題,將面臨消費者保護原則;第五,台灣要考慮匯率穩定問題。 因此,此時再談台灣是機會,是沒聽顧老師言。而顧談的是技術面,費克林更宏觀,「對台灣而言,從亞洲矽谷轉型為亞洲華爾街的代價並不划算。」他指出,「做為亞洲金融中心所伴隨的貧富差距與社會問題,與台灣崇尚平等的價值相斥」;「台灣從中國轉向東南亞的經濟政策,也降低台灣甘心做為『中國銀行』的意願」。這不是值得台灣追求的標的。 費克林認為:東京?太保守了(官僚法規)。台北?太酷了(理由上述)。 答案是:新加坡;等的就是這一刻。但他的觀點可能會讓「疫後世界新秩序,中國影響力更大」的支持者不是滋味:「如果新加坡取代了香港,這絕對不是因為新加坡成為外資進入中國更好的窗口,而是外資視中國為一個已經被新興市場取代、龐大且挑戰性高的市場。」他認為,隨著菲律賓、越南與印度的成長速度超越中國,亞洲經濟成長主力將逐漸從東亞轉移至東南亞。 四月底,印度多名學者專家在印度尼赫魯大學一場視訊研討會中分析,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後,國際影響力將大降,且引起民主國家警惕,印度更應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積極角色。台灣當然也是,但亞洲金融中心絕對不是選項;從二○○八年馬蕭開始的「亞洲金融中心」夢,此時該是自信地畫下句點的時候!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0-05-31
除了蘇貞昌,還有誰該檢討?

除了蘇貞昌,還有誰該檢討?

對於無加保工作者紓困民怨,蘇院長召開記者會向全民及承辦的鄉鎮區公所人員致歉,也再次強調「從寬、從簡、從速」就是紓困救急的最大原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紓困原則是從寬、從簡、從速,若無法提出任何證明,只要簽署切結書,說明工作概況即可,不用想得太複雜。(指揮中心提供)   事實上,早在三月十九日,交通部長林佳龍就在臉書上表示,業界面臨存亡關頭,紓困措施必須「從寬、從速、從簡」。四月初,華銀官網紓困專區強調依此原則協助客戶;四月二十日經濟部長找艱困業者座談,後續基隆市長等對社會處審核紓困方案,也均說明依此「三從」,看來這已是全民共識。 「帶身分證、立切結書即可申請」,就是這個原則的落實,但為何開始規劃不是這樣,而是要申請者檢附全戶人口存摺、未具其他社會保險身分、未領取其他政府紓困補助等資料或文件?這些都違背「從簡」原則。而民怨之後,辦法回到原則下,但「政府幫你查」的標榜,還是讓美意打了折扣。網路、數位化時代,政府自己手上已握有這些資料,何來幫民? 策略方針、原則,為何不能落實到方案、做法?萬元紓困案例的經辦公務員,也許把「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的風險和經辦者的方便放在第一,抑或者,上面要我規劃紓困辦法,我就循例規劃一個「完整嚴謹」的辦法,忘了寬、速、簡。 再以因應這次疫情的異地辦公為例,私人企業會先進行業務盤點與再分工,甚至是教育訓練,讓萬一同仁需隔離在家時,仍可以維持公司業務的運轉,再進行辦公位置的挪動。有晚輩在某機構服務,他和兩位同事同時被「異地」,機構規定一個單位要有多少比例,他們三人最資淺,就中獎了。接獲通知後,大家覺得不妥,萬一三人都須隔離,其他人無能代理,業務就可能停擺了,但考量如果反映給主管,一來主管可能不高興,二來因為他們的翻案,造成其他同事不便,也過意不去。 蘇院長說,「這件事由我負完全責任,沒做好,我深自檢討」,但更需要檢討的是官僚體系下的某種「公務員心態」,這是共業,已無關藍白綠。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0-05-08
從《動盪》看武漢病毒

從《動盪》看武漢病毒

武漢病毒橫掃全球之際,讀到賈德.戴蒙去年的新作《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UPHEAVAL: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若干聯想與感觸。 置身危機中的個人可能因為度過危機而獲得自信;國家也是如此。從美中貿易戰到武漢病毒,台灣第一時間都被國際視為衝擊、受害將最重,而最終都讓人跌破眼鏡。台灣經濟實力、行政效率、藍綠過去累積的社會資本,加上一定素質的人民(雖然也有害群之馬),在這段期間展現了彈性、團結與包容,正在重塑台灣/國家的認同與價值。 在中國,民主懷疑論者仍然輕易在武肺中找到亮點。獨裁政治能夠快速決定和有效執行,大規模強制封城的「中國特色抗疫」,看似成功控制疫情,被挺中的世衛組織聲稱值得各國學習。這是集權的相對優勢?不!正因為獨裁,才有李文亮醫師被當局訓誡、媒體公開譴責的事件;逼專業退位,導致病毒急速擴散,荼害更多生靈。滅火效率好棒棒的手,不也是煽動星火燎原的手? 病毒正名、源頭美國說、救世主角色、低貶台灣抗疫成果等,都是洗腦與統戰的實踐,無關抗疫,最典型的是新華社,大讚中國人民團結保護世界,試圖讓民族自信再次加分;但國際上,國家形象受損,負評延伸到實質面如產業鏈的配置調整,只是程度大小、時間問題。 《動盪》末章「世界將面臨什麼樣的未來?」列出四組可能會對全球造成破壞的問題,如核武、氣候變遷等,文中提到新出現的傳染病,但未將其入列。作者認為,新興疾病是被旅人由偏遠貧窮、流行疾病而且公共衛生措施不足的國家,散布到富裕國家;是全球化的無意結果。他樂觀認為,聯合國和其他國際機構可以促進全球化危機問題的解決。 賈德.戴蒙新作如果再晚幾個月出版,上述偏遠的貧窮國家勢必因中國而重新改寫;而國際上對世衛的冷嘲熱諷,如瑞士主流大報《時報》指出,台灣是第一個針對武漢肺炎採取措施和發出警報的國家,但由於遭到北京和聯合國排擠,當時沒人理會,這證明了如果沒有世衛組織,全球更能擺脫疫情肆虐。不知他會如何評論? 武肺疫情衝擊,是二戰以來世界面臨的最艱難挑戰。當我們遇到史上首次可能致命的全球性問題時,美國、日本是最有望成功因應的,作者的觀察等著被證實;危機也勢必讓這兩國重新檢討自己的不足之處(不只是公衛體系)。而台灣讓國際看到也被自己忽視的實力,從而形塑了自信與認同,在這個基礎上,可望建構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0-03-28
也談中美貿易戰第一回合輸贏

也談中美貿易戰第一回合輸贏

中美貿易戰誰贏?國策顧問黃天麟前輩日前在自由廣場表示,第一回合平分秋色。 黃認為美國幾輪加稅措施,理應大大衝擊中國的出口,但事實上去年中國的出口金額近二兆五千億美元,對美出口也達四一八五億美元。國內有媒體報導:「貿易戰逆轉勝?2019年中國進出口總值創新高」觀點類似。這是高標來看這場戰役,好似中國進出口要衰退,川普KO對方倒地才算贏。 二○一九年中國出口(以美元計價)為二.四九八四兆元,成長僅○.五%,進口二.○七六八兆元,衰退二.八%。相較於二○一八年的出口成長十%、進口成長十六%的強勁表現,貿易戰的衝擊已全面顯現;算是鼻青臉腫、皮開肉綻了。 黃認為華為二○一九年營收未減反增,是川普舉棋不定的結果。華為十八%的成長是事實,卻不是「健康地成長」。去年五月,川普對華為下管制令,中國愛國主義發威,華為在中國的市佔率開始飆升,第三季年成長更來到六十六%,但這也同時排擠了其他中國國產品牌,Vivo、OPPO、小米分別衰退二十三%、二十%、三十三%;而其海外市場,因禁止Google向華為手機提供GMS服務,衰退嚴重。 去年十月,華為公布第三季營收成長二十七%時,《數位時代》以「真正寒冬才要來了」作為標題。激情過後,去年第四季華為營收僅成長四%左右;今年受疫情影響,更是堪慮,但這不是上述所謂寒冬(最艱難的時刻)到來。因為川普讓美光、Intel透過在境外製造規避限制,恢復與華為的供應關係,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時可能翻盤,這才是重點。 上月十五日,美中在白宮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意味著兩大經濟體之間歷時十八個月的貿易戰暫時停火,但不到一個月,二月十三日美國檢方以共謀詐欺勒索、竊取商業機密等十六項罪名起訴華為及其子公司。可見對華為,美方是「無假期」。 中國企業及經濟體,沒有想像的強,也沒有想像的弱,一年半的貿易戰、新冠狀病毒的肆虐,傷筋挫骨到何種程度,目前仍難量化。但是部分產業供應鏈更積極移出中國、中國企業商譽減損、國家形象損害、民族自信受挫,正在進行中。第二回合如開打,對中國更將不利。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0-02-16
趙少康和范范不一樣的地方

趙少康和范范不一樣的地方

「武漢肺炎」(二○一九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已達一萬七千多個,目前全球已有六十四個國家對中國公民採取不同程度的入境管制措施,其中比台灣嚴格的至少有十四個國家。然而,十天前僅八百八十例確診披露時,媒體人趙少康是這麼急於批判台灣當局的:「美國流感大爆發,幾個月有一千三百萬人感染,死了六千六百人,現在看起來比新型冠狀病毒嚴重很多,所以我們要不要禁止美國人到台灣來?」 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已蔓延全球,國際社會全都高度戒備,沒想到資深媒體人趙少康(見圖)日前竟稱,「美國流感也死了6000多人,政府要不要也禁止美國人入境台灣」,引發議論。(資料照)     美國是料敵從寬,統計中「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占了七成五,不少是心血管疾病和其他老年疾病造成的死亡;哪怕誘發因素可能只是一次感冒,都會被統計在內」。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解釋,「與季節性流感相關死亡數是指流感感染可能是死亡原因之一,但不一定是主要死亡原因」。 趙少康在質疑台灣是否兩套標準時,對於武漢病毒疫情還在發展中,而中國的統計數據向來是隱惡揚善,了然於胸,他的盲點並非「范范」之輩的無知,而是解不開的中國情結。 趙不是個案,筆者大學同窗群組中就有幾個。口罩限制出口,他們砲口和范范一致,差別在於有人是全球著名頂尖的實驗室退休,有人是老美汽車大廠工程師,也在當地知名大學任教過,所以用詞優雅多了。人在台灣的同學,也有一二人隔洋附和。直到有人PO出中、台口罩產能與進出口資料,才在「不是數字問題,而是心態問題」下結束話題。 不久,新的PO文(簡體字)又來:「大家可以猜猜看,H1N1的發源地是哪一國?沒錯,美國。美國當年並沒有盡心盡力如中國這次一般的控管與研究解方。而現在也沒人提,所以,為什麼世界對美國與中國有這麼大而明顯不同的標準,倒是可以想想原因在哪?」「這是一個西方媒體當道的世界…」「剛才,有人問,怎麼知道H1N1病毒是最先發生在美國…從美國政府的CDC網站」,還附了原文。 上CDC網站(https://www.cdc.gov/h1n1flu/information_h1n1_virus_qa.htm)去看2009H1N1流感的起源(豬流感)問答,八個議題說明得非常詳盡及有說服力,包含病毒是不是在實驗室中產生的?同學所轉傳的當然是胡扯或誤導。 中國何時能有CDC這樣透明的平台?台灣特定菁英族群何時能解中國情結?這可能要比武漢疫情何時能了更難回答。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0-02-04
抄襲?撒幣?

抄襲?撒幣?

育兒政策的精進,是執政黨的現在進行式;口號「零到六歲國家養」是郭董團隊的發想。張為後進,國政團只是搭便車而已。 但搭便車不是壞事。在企業界服務過的張善政,應當清楚組織在觸發員工創意發想的過程中,腦力激盪的手法之一就是鼓勵搭便車;好的企業、政黨不會因為好的構想、方案來自競爭對手就棄用。
吳海瑞 2019-12-02
對手可以輕率 但千萬不能輕敵

對手可以輕率 但千萬不能輕敵

市長選舉、黨內初選,韓有兩大策略:集中策略、差異化策略。大選再加入蘭徹斯特(Frederick Lanchester)的「第一法則(弱者策略)」。 鼓勵現職軍公教人員「能撈則撈,能混則混」;立法院翻桌、背後痛毆陳水扁, 中間選民眼中可能是荒唐,卻是深得目標客戶群(不滿民進黨年金改革的軍公教和中老年深藍)的心。若沒有這兩塊,只靠經營「莫忘世上苦人多」,韓無法集結這麼多呼風喚雨的鋼鐵粉。而過往爭議事跡無心插柳成就了現在,這也是朱、郭兩人所沒有的幸運,或「市場區隔」:不斷地與某一群特定對象進行對話。 韓用「滷肉飯、礦泉水」塑造庶民形象,擄獲部分中間與淺藍的支持。但當女兒出國留學、存款四千多萬、十八張保單、豪華農舍、地方派系大老女婿…等一一被揭露後,「庶民」轉成「庶民心態」;韓式語言也變成「庶民語言」,這也是行銷能力的展現。 去年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到高雄與韓國瑜吃著肉燥飯,大讚好吃。(資料照,記者葛祐豪攝)   韓把馬英九的能力不足,和其「溫良恭儉讓」的外顯個性畫上等號,凸顯自己和菁英藍、知識藍的形象差異,並引導選民認知這個形象差異也代表產品、服務的差異;是更好、更接地氣的。這讓原本是政治/國民黨邊緣型人物的他,贏得市長選舉,並和建制派的傳統國民黨菁英階層分庭抗禮,初選中脫穎而出。 韓的戰略奏效,在於其優異的戰術:話術(含編造故事)。市長選舉時,賣菜郎、禿子跟著月亮走造就韓流奇蹟,初選時猛批台灣鬼混二十年,暗指現任執政者和馬英九的不是,即便是最近,還有老師蘇起的依樣畫葫蘆:「博士不適合當領導人」,洗腦選民(依其理論,郭台銘的經營績效要優於張忠謀;張忠謀不適合領導台積電)。 但大選最有殺傷力的,還是韓及其競選團隊採用的弱者策略,力求以小勝大,以弱制強。他的下鄉之旅,只抓住一點,在不同的市場,即分別針對青年、果農、勞工、中小企業、軍公教不同族群,或從不同縣市的地緣區域切入,進行單挑、局部作戰、肉搏戰。整體策略與作法不是韓要的,讓每一小眾市場的消費者(選民)對既有產品(執政者)的不滿、疑問或疑慮,才是他要的,例如,「廢」一例一休、高鐵到潮州、要把孩子送去戰場不可能;就算記憶喚醒也好,如李佳芬對吳淑珍的影射。 看似粗製濫造的大話、無的放矢,其實是操作細膩的選民溝通。邏輯不對、有違常識的,他有善後團幫忙圓,但執政者卻只能在其言論之後解釋與釐清,完全處於被動,自己想要端出來的牛肉,變成不是主菜。 韓的能耐是渾然天成、順勢而為,還是刻意經營,抑或兩者皆而有之,恐怕只有自己知道。觀察這段時日,從行銷4P來看,促銷(promotion)韓這樣的產品(product)到現在這種程度已經是成功的。說綠只會選舉的藍,其實才是個中高手。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19-11-02
馬英九到底對郭台銘說了甚麼?

馬英九到底對郭台銘說了甚麼?

永齡基金會執行長的「福委會主委想當CEO」說,到底是郭的傳話,還是劉的個人觀察,並不重要,參選事件中,這句話有無扮演什麼,更值得一探。 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資料照)   郭的事業仍在轉型中,接棒布局也未明朗,名利已雙收的他,突然去商從政,定有突發變數。這個變數不是蔡英文,如是,成功企業家會提前準備;也不是朱立倫,朱行政經歷完整,是韓參選高雄市長之前,綠營或多數藍營認定會東山再起的對手,郭若要起而代之,不會臨陣以榮譽黨員的身分加入。 外傳是馬勸進郭,推測其說帖斷不會是韓不能贏得大選;以韓當時的高民氣和社會氛圍,這個理由沒有說服力。當時的韓,甚至朱,都可以打敗民進黨,何須郭湊熱鬧?溫良恭儉讓的馬,更不可能以韓交情或出身因素說服郭出馬,合乎邏輯的,應是回到劉宥彤笑話的嚴肅面,那就是:韓的治理能力有問題;為了中華民國和國民黨,請郭必須挺身而出。這對郭才有說服力。 至於坊間所謂兩個首富的戰爭,是郭加入戰局的果,不是因;企業家做事,不會把怨憤放在自己的大策略目標之上。 民主國家政黨輪替是常態。因此,兩黨讓各自陣營中(最)優秀的人出線,才是國家之福,因為其中之一人,均可能成為國家領導人,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國民黨過去的「換柱」,可視為初選機制不完美下的「必要之惡」,多數人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沒有個人利益恩怨的黨同伐異考量,而是基於愛中華民國更勝於愛中國國民黨,郭台銘站出來問心無愧。 企業講求永續,在錯誤KPI(人氣當做能力)下出線的韓,或換個說法,包裝漂亮叫「發大財」的產品僥倖上市,拆封之後被多數消費者驚覺或證實被騙了,退貨雖是四年之後的事,但這期間累積的民怨,必定大傷公司形象,甚至危及永續經營(被第三勢力取而代之)。從這個角度思考,郭更責無旁貸奮力一搏。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19-08-11
韓會比柯更慘

韓會比柯更慘

「韓流」何去何從?五年前代表「白色力量」的柯P可以給答案。不說選前兩位市長如何被神化,就從選後談起。 拜前朝留下的爛攤子,柯的「五大(弊)案」舞得虎虎生風,除病醫生順理成章轉換為除弊市長,人氣一年不墜。 針對記者問為何把五大弊案更名為五大案,柯文哲反問:「不然改五大怪案?」表示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差別,希望大家不要太斤斤計較。(記者羅沛德攝) 賣菜郎當市長搞農產外銷,同理。可惜只是MOU,多數為既有通路,後續也無亮眼實績,更不符高雄經濟大餅的比例原則,郭董「一個貨櫃芭樂值多少」就把它澆滅了!而「又老又窮」的高雄卻沒有題材可以給韓繼續發揮,只好賽馬、賽車、賭場到自經區不斷跳tone,既無做法也無論述,發大財之外還是發大財。 再比較兩人的起手式。柯就職二十天(二○一五年元月十五日)就宣佈啟動「西區門戶計畫」,預計隔年農曆春節拆除忠孝橋引道,改善交通,讓北門重見天日。宣布之時,副市長同時提出後續進度,如四月底前完成交通動線及維持計畫,六、七月份開標。最後如期以六天時間完工(郝龍斌的計畫是三個月)。柯做足功課,督軍嚴謹,對比韓的不用心,質詢時種種窘態,高下立判。 韓拜豪雨幫忙,讓高雄出現所謂五千個坑洞引發民怨。韓號稱鋪平一百多條路,歌功頌德的媒體指出,韓現身施工現場,數度彎下腰用手觸摸龜裂的道路,直呼不像話,並說「路平是最基本,如果路不平,人民不會給政治人物活路」;韓沒說的是,這是前朝代理市長許立明就開始發包的。 二○一四年,台灣選民的情緒出口找到柯文哲;四年後,另一股選民找到韓國瑜。當宣洩之時,沛然莫之能禦。柯就職一週後,蔡英文網路民調被這當紅炸子雞一腳踢開,之後不斷有人拱柯選總統,柯明確回絕,不同於韓的乘勝追擊。 柯P走下神壇,有兩個面向可觀察,一是失言多,不重視人權,沒有性平概念,對兩岸的論述漂移不定,當個人風格與價值慢慢展現,原本認同者也就慢慢流失。二是施政內容,所標榜的五大案,雖然美河市追回三十多億,松菸案、三創案爭取三億多回饋金和使用費,但與市民期望大有落差,特別是主打的大巨蛋案懸而未決,加上媒體不再添花,部分支持者開始轉向,連任之路驚濤駭浪。 總的來說,柯未來想取大位,「治市勉強,治國可以嗎?」但比韓「治市不行,還想治國?」仍略勝一籌。就算韓初選勉強取勝,也未必能贏得大選,因為,神壇回不去了!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19-06-09
26K的台灣之光

26K的台灣之光

麵包的吳寶春、小籠包的鼎泰豐,在消費者眼中都是佼佼者。兩者的售價都比一般店家高上兩、三倍以上,而拜得獎加冕、產品的差異化,吳麵包的附加價值不亞於鼎泰豐。 據報導,吳二○一○年要創業時,曾向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討教經營之道,當時楊強調「鼎泰豐成功的秘訣不是美食,優秀員工才是致勝關鍵」。因而建議麵包師傅薪水應該要四十五K,當時鼎泰豐的後場初級師傅月薪五十二K,洗碗工人起薪也有卅二K。不過對比吳寶春公司目前在人力銀行的徵才資訊,麵包師的起薪是二十六到三十二K,等同其麵包師傅還不如人家八年前的洗碗工。 對於吳的「吝給」,有支持者表示,他的起薪是合法的,也和同業相當,評論此事應當要通觀,吳只是個案,台灣低薪還是要政府通盤解決。 沒錯,我們需要通觀。 國際勞工組織(ILO) 幾年前就指出,自一九八○年代起,工資的漲速就跟不上勞動生產力,意味勞工分到的經濟成長果實越來越少(相對資方)。 ILO建議,各國政府若有心解決勞動市場的不平等問題,就應實施基本工資並強化集體協商機制,以提高低薪貧窮勞工的收入,而非依賴財政政策來重新分配財富。 以台灣目前的社會氛圍和既有基礎來看,集體協商與重分配,不太可能大有進展。最近的契機是,產創四大租稅優惠將依慣例延長十年,財政部希望租稅減免之後的企業可以讓利益進到基層,適度對員工加薪,或是增加僱用,不希望享受租稅減免之後所增加的盈餘,只是配發股利或只讓大股東獲利。期待這一「希望」能有效落實,這也是執政黨將接受的檢驗。 至於基本工資的調整,雖是較具全面性與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小英政府兩年半(含明年元月生效的調至二三一○○元),月基本薪資已調漲了三○九二元,相較馬英九的八年僅調漲二七二八元(由一七二八○調至二○○○八),未來的空間可能有限,這是避免對眾多中小企業衝擊過大。 根據勞動部統計,目前全國九百多萬勞工中,適用基本工資的本國勞工和打工時薪族僅約一百八十多萬人,其餘多數勞工受惠有限,這些勞工的薪資是由「市場決定」,幸運者身在幸福企業,雨露均霑;不幸者有的是經營者獲利有限,無成果可分享,有的是遇到慣企業或慣老闆,如上市櫃公司每年穩定EPS的零頭就可以讓員工每月加薪兩成,卻留給股東;吳寶春的「吝給」也有異曲同工。 對吳寶春來說,這次衝擊不應當只是對政治的重新認識,鼎泰豐多年前給的建議,現在還適用。自己是企業家還是小商人?寶春麵包能走多遠、多久?再次機會檢視自己的經營哲學,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18-12-14
「髮蠟哥」那顆高麗菜 傷韓

「髮蠟哥」那顆高麗菜 傷韓

韓國瑜的競選策略,是與國民黨做表面切割,塑造一個只會拚經濟、無意識形態的全新素人。他過去的有限知名度,反而是項優勢,年輕選民視其為新產品,有嚐鮮的心動,並不意外。 換言之,他過去所累積的政治資產(或負債),越少提及越好;這和經營台北縣有成的蘇貞昌,是完全不同的策略(蘇要避免被貼「老」,應當以張忠謀復出自況,這是題外)。 韓的歷史身影,有兩個生動畫面。一是當立委時用激烈肢體動作衝撞同事陳水扁,二是在前人事行政局長陳庚金呼籲軍公教「能撈就撈、能混就混,大家來拖垮這個政府!」時的興奮之情。前者在深藍眼中是快意恩仇,後者在多數反年改者心中是一解怨氣。結合這兩股力量,成就了他的基本盤。 過去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韓二十幾次質詢只來了一次,因此他說「要經濟不要政治」,被檢驗者說言行不一。但支持者如已先入為主,就難動搖。 韓又自許「賣菜郎」,期待選民對他的認知限縮在這個平凡甚至帶有卑微的身分,這是高招。政見挖石油、愛情摩天輪有話題,「把貨賣出去」則有接地氣。這些政見都是未來式,不需檢驗,也與過去沒有連結。 感謝「髮蠟哥」,幫忙打開韓國瑜潘朵拉的盒子!他手捧高麗菜,下跪陳情救菜價。網友起底,菜農是直播主,但真實身分的暴露其實殺傷力有限,畢竟這不是韓「導」。髮蠟哥的貢獻是,當大家對菜價關注的同時,他手上的一顆高麗菜開始串起了北農的績效與韓的治理能力! 拜網路資訊,原來高麗菜最低價跌到三.五元,是韓在北農總經理任內,而自稱在二崙租地種菜的髮蠟哥,下跪前一日西螺果菜市場高麗菜平均價格每公斤僅六.五元。這是個案,帶來北農經營能力(韓國瑜vs.吳音寧)的比較:平均每月成交金額,韓的十.八八億元,小輸吳的十.九五億元,但結構(進、出口)來看,高下立判:韓任期的四年(二○一三至一六年),出口共計一.三五億元,而吳僅今年一至五月,出口就達一.八五億元,顯見韓過去把貨賣出去是心有餘力不足。韓出口少不打緊,平均進口更是出口的三倍多,導致每年平均入超約六千八百萬元。至於果菜價格的穩定(引用信傳媒),以變異係數(望小值,越小表示價格越穩定),蔬菜/水果,韓吳PK成績分別是0.284/0.186 vs. 0.206/0.090,也是大敗。 韓說,如果他當選,要帶農民去搶訂單。他當北農總座不能如願,當高雄市長能有機會?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18-11-15